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1981-2000年里根到克林顿时期的美日贸易摩擦入手,总结美日贸易摩擦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贸易摩擦进程的国内,国际因素,从政治、经济相结合,国际环境与国内结构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这一段时期美日贸易摩擦下的美日关系,尤其是美日安保同盟体制所涵盖的政治安全关系对经济关系的重要影响。 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 (一)作为美日战后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美日贸易摩擦在这段时间呈现了低度政治化(1985年前)——政治化升级(1985-1992年)——高度政治化(1993-1995年)——“脱”政治化(1995年后)的模式。 (二)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在于:(1)美日经济实力、经济利益的相对变化与(2)随着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日同盟预期的政治安全收益变化,影响了两国贸易政策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包括政治联盟和政策网络),突出或弱化了两国贸易政策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尤其是美国贸易政策的进攻性,决定了贸易摩擦的进程。 (三)美日贸易摩擦从缓和到激烈复又走向缓和的过程说明了美日两国力图在国家经济利益与政治安全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导致了斗争与妥协并存的局面,并最终以安全合作的加强代替了贸易关系的紧张。 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目的、理论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论文结构等内容。 第二章介绍美日贸易摩擦的国内制度背景,说明日本与美国经济运行模式的不同,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企业间关系的差异等,这些体制上的差异造成了美国与日本经常性地围绕市场准入与贸易体制发生争执,成为贸易摩擦的一个制度性背景。 第三章到第五章以历史与问题的交叉为线索,分析里根,布什,克林顿时期美日贸易摩擦的形成,发展与双方基于战略相互需求的妥协。第三章总结了里根政府时期美日贸易摩擦从低度政治化到政治化升级的转变;美国经济实力的持续相对衰落和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使得美国无法继续忽视对日本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国内产业的窘境,里根政府在自由贸易原则和现实主义贸易政策之间摇摆不已,但里根执政前期对于安全战略问题的关注有效抑制了国会要求对日本采取严厉贸易制裁的倾向,1985年后政治、安全议题对经济议题的压力下降,贸易摩擦政治化升级。 第四章总结了布什时期美日贸易摩擦政治化持续升级的过程;冷战结束带来的安全压力的减轻使经济议题在国家对外议事日程中的地位继续上升,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在升级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内政”问题,两国的经济利益竞争与对抗继续凸现,但最终两国出于维护同盟关系的愿望促成了一系列的妥协。 第五章总结了克林顿时期美日贸易摩擦从高度政治化到“脱”政治化的过程;克林顿执政前期将重振美国经济作为优先议题,执行了比布什和里根更为严厉的对日贸易政策,在谈判中引入结果导向的“数值指标”,遭到日本的坚决抵制,引发了战后一段最为“紧张”的美日关系。两国贸易摩擦的激烈程度最终引起安全部门的警惕,并“及时”引导两国关系向加强安全同盟方向发展,两国经济实力在90年代中后期的逆转也在推动贸易摩擦逐渐“后台化”,贸易问题在议事日程中的地位下降,形成“脱”政治化的倾向,表面上贸易问题与政治、安全问题的重新脱节处理却无法掩盖美日关系全面政治化的现实。 第六章为结论,归纳了美日贸易摩擦所反映的美日双边关系中“利益”与“责任”的调整;总结对贸易摩擦多角度的考察方法;最后简单考察了进入21世纪后的美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