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35年思想文化界围绕“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而进行的讨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经过,梳理了文化界人士对“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相关议题的不同见解,力图展现这场文化争论中,人们对当时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的不同认知,从而更好的认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及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中西文化关系。此外,本文还初步考察了当时国民党、共产党对这场讨论的评价,探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与国民党“文化围剿”间的关系。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通过何炳松、樊仲云的多次言论,萨孟武、王新命、叶青等人的回忆录,探讨了《一十宣言》发表的经过,理清了它的起草、署名、发表等情况;
第二部分是对这场文化论争过程的考察。围绕人们关心的几大问题展开:何为“中国本位”、“此时此地的需要”是什么、“如何建设中国本位文化”,在与全盘西化派、现代化论者的争论中,中国本位文化的主张者们阐释了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性,主张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特征,立足于中国实际,积极从事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第三部分探讨了国、共两党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之间的关系。国民党当局对《一十宣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主管文化的陈立夫、程天放等人的文化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得到了十教授的认可。共产党迫于当时严重的斗争形势,并没有正面参与这场文化论战,四十年代,张闻天、胡绳等人认为“本位文化建设论,,为“保守主义”文化观,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建国后,不少研究者认定“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是国民党“文化围剿”政策的表现之一,这一看法值得进一步商榷。
通过对将近一年的文化论争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讨论在议题上是对五四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对民族自信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通过对本位文化主张者言论的分析,我们对“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也有了更清楚、全面的认识,人们对五四新文化以来的系列文化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原有的文化偏见,对中国社会问题、中西文化发展道路、中西文化评价有了更为客观的态度,同时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背景,这场论争也掺杂了文化以外的其它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