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盆底超声显示三腔室的解剖结构及运动情况,旨在探讨盆底超声在评价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产程时段剖宫术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直观、科学、有效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来我院产后6-10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患者120名。根据生产方式及不同产程时段剖宫术将上述研究对象分成以下4组:病例组a(经阴道自然分娩组),病例组b(潜伏期剖宫产组),病例组c(活跃期后剖宫产组),病例组d(选择性剖宫产组),每组30例。病例组a+b+c+d为已育组;病例组b+c+d为剖宫产组;病例组b+c为非选择性剖宫产组。另外对照组选择同期身体健康的已婚适龄未育女性30例。应用盆底超声动态扫查所有研究对象的盆底情况,并测量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相应超声数值,如下:(1)残余尿RUA;(2)逼尿肌厚度DT;(3)膀胱颈距参考线距离D1、D2;(4)尿道倾斜角α1、α2;(5)膀胱尿道后角β1、β2;(6)观察最大Valsalva状态下是否存在尿道内口开放、直肠膨出、子宫脱垂、膀胱膨出。所有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存储图像。并计算:(1)膀胱颈移动度△D;(2)尿道旋转角△α;(3)尿道内口开放率;(4)盆腔脏器脱垂率。对上述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前腔室测量数值变化:1.1各组研究对象在静息状态下RUA、DT、D1、α1、β1比较,差异无统计差意义(P>0.05)。在静息状态下,所有研究对象分组均未发现尿道内口开放形成。1.2各组研究对象在最大Valsalva状态下,△D、△α、β2的变化:1.2.1病例组a、病例组b、病例组c、病例组d的△D、△α、β2较对照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病例组d与病例组a、病例组c的△D、△α、β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病例组b与病例组a、病例组c的△D、△α、β2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开放情况:2.1病例组尿道内口开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病例组a尿道内口开放率比剖宫产组(病例组b+c+d)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非选择性剖宫产组(病例组b+c)尿道内口开放率较病例组d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病例组b与病例组c之间尿道内口开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盆腔脏器脱垂情况:3.1病例组盆腔脏器脱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病例组a盆腔脏器脱垂率与剖宫产组(病例组b+c+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非选择性剖宫产组(病例组b+c)与病例组d盆腔脏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病例组b与病例组c之间盆腔脏器脱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盆底超声可以清楚显示三腔室的解剖结构和运动情况。2.盆底超声可以准确评估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产程时段剖宫术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为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