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蓬勃发展,各类专业体育报纸应运而生,《体坛周报》作为生力军之一,发展势头迅猛。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手机等一批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传统媒介特别是纸质媒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多数专业体育报纸都难逃停刊的命运,《体坛周报》虽风头不及当年,但却依然能在死水中生存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探其原因,除了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内容为王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实时、犀利、精妙、专业的体育新闻评论使它在众多体育传媒当中脱颖而出。本文选取了《体坛周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体育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见一斑而窥全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体坛周报》体育新闻评论近二十年的发展流变,探寻流变的主要动因,并针对其流变趋势及存在不足提出相关建议。经研究发现,《体坛周报》体育新闻评论近二十年的发展流变体现在表层发展与深层流变两个方面。表层发展体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地位已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其体裁逐渐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形式更加的灵活多变;评论视角由最初的本土化为主导发展为现如今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均衡;评论主体由单一化演变为以专业体育记者和评论员为根基的多元化;其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深层流变则体现在其体育新闻评论由早期“泛政治”的“专业化”转向了“技术化”与“娱乐化”的并行发展之路。产生流变的动因有三方面: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众需求由知悉——解读的必然结果,三者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流变。然而《体坛周报》的体育新闻评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地完善,但仍暴露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首先本报评论员评论项目带有局限性,其次该报缺少对冷门项目的评论,再次体育图评过于“唯金”。根据流变趋势及存在不足,建议《体坛周报》方面应该认识到体育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并继续提升其地位;在保持各个要素的多元化发展以及风格上“技术化”与“娱乐化”共存共进的基础上,注重评论及时性,加强其力度与深度;加大力度培养本报评论员力量并提升其评论的全面性;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导向性作用,并对体育新闻评论的形式、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评论主体方面,应深入到体育赛事或是体育事件的根本进行深度解读,并肩负起推广各类体育项目、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责任。受众方面,则应放宽眼界,提升自身的欣赏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