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药单独使用的环境风险已被广泛重视,但农药多组分混配使用后对水生生物造成的“鸡尾酒”混合效应常被忽视,成为非常普遍和隐蔽的生态问题。本研究围绕农药混配制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与风险问题,开展了典型混配配方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急慢性联合毒性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如下:1.毒死蜱(DSP)原药、高效氯氰菊酯(GX)原药及二者的典型混配制剂(12%乳油)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44 mg/L、0.0019 mg/L和0.0040 mg/L,表现为协同增毒效应(模型偏差率(MDR)为5.45);DSP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的慢性毒性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0.0074 mg/L,GX的NOEC为0.00043 mg/L,分别为急性毒性LC50的1/33和1/4.4。若分别采用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的鱼类急性毒性效应终点进行评估,急性风险商值(RQ)分别为1.06和17,若考虑二者的协同增毒效应,RQ为72.5,远高于分别评估所预测的急性风险。2.DSP和GX以低于各自的NOEC,并按照20:1的比例混配暴露34天,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生存的 NOEC 为 0.00018 mg/L(0.00017 mg DSP/L+0.0000084 mg GX/L),表现为明显的协同增毒效应(MDR=21.6):二者以低于或相当于各自NOEC的浓度按照3:1~13:1的比例混合时,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与各有效成分单独作用时相当,表现为相加作用;在高于各自NOEC的浓度下,次高浓度组以250:1的比例混配未见明显的增毒效应,最高浓度组以90:1的比例混配引起斑马鱼幼鱼死亡率显著升高(100%死亡)。12%高氯·毒死蜱乳油按照GAP在棉花上使用后,DSP和GX的预测浓度时间加权值(PECtwa-21d)比例约为18:1。若分别采用DSP和GX的鱼类慢性毒性效应终点进行评估,RQ分别为1.38和1.40,若考虑二者的协同增毒效应,RQ为60,远高于分别评估所预测的慢性风险。3.吡蚜酮(BYT)和呋虫胺(FCA)暴露21天,对大型溞繁殖效应的NOEC分别为0.040和50mg/L,分别为急性活动抑制半数效应值(EC50,0.97和266mg/L)的1/24和1/5。二者联合作用对幼溞产量的NOEC为10.04 mg/L(其中BYT 0.040 mg/L),表现为相加作用(MDR=0.83),与本研究急性毒性研究结果一致(MDR=0.94),与采用不同来源的查询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MDR=12.6)差异较大,表明评估有效成分间的联合作用时,宜优先使用同一来源、同一实验室的研究结果。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通过调研农药混配毒性数据资料及国内外相关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农药混配制剂对水生生物的风险分级评估框架与方法。同时,选择60%吡蚜酮·呋虫胺可湿性粉剂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验证结果显示,通过预评估、初级评估和高级评估相结合的分级评估体系,可以高效、快速、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评估混配制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本研究明确了 2组典型杀虫剂组合单一及联合作用下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急慢性毒性效应与风险,揭示了农药混配风险评估研究中应考虑的关键因子:有效成分间的联合作用、各有效成分的暴露浓度、浓度配比及其变化对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数据筛选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药混配制剂对水生生物的风险评估框架,以期为“绿色”农药的研发、评价与科学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