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料奶供给关系到奶产品质量安全和奶农的切身利益;奶业一体化整合是保障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理顺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世界奶业与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出发,从总产量、单产、技术、制度等方面比较了各国原料奶生产的特征与制度差异。随后是对奶户行为的研究。结合2008到2010年七省奶户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奶户收益模型,得到奶户在追求奶牛养殖收益最大化下,小于27月龄的非产奶牛最佳养殖比例的计算方法,从而对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奶户该如何调整养殖结构提供依据。通过模型最终推导得到奶户对非产奶牛的成本投入最佳比例公式,并且得到以下结论:在当前奶业生产率和市场价格水平下,奶户对小于27月龄的非产奶牛最佳养殖比例大致为10%到20%的范围。本文亦通过所得结论对当前奶户养殖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判断,即从经济角度考虑,当前奶牛养殖结构中对非产奶牛的养殖比例偏高。随后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庭院养殖式散户养殖最适规模的问题,并且得出在当前农村户均居住面积和家庭劳动力状况下,最适规模为10到20头左右。随后讨论原料奶生产环节的一体化整合与奶业一体化研究,分别讨论了我国奶产业链存在过的5种形式,和奶业一体化的三种形态,即合作社、直属养殖场和奶联社模式,并对三种一体化模式的利弊进行阐述。最后指出合作社模式在保护奶农利益和促进一体化均衡方面最具优势;直属养殖场与奶联社必须通过提高奶农组织化和签署劳动合同保护给予奶农足够的支持才能在一体化过程中保障“奶业工人”的权益。文章的最后部分是根据前五章内容给出的政策建议。分别从散户经营,奶业一体化和政府在推进一体化与奶农利益保护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出发,给出引导一体化发展、保护奶农利益和引导奶农顺利转型的建议。对于散户经营,除了最优养殖结构,最适规模的建议外,指出规避风险的几种方式:发展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鼓励发展家庭奶食加工;市场危机时通过调整结构降低非结构风险;对于一体化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在合作社、直属养殖场与奶联社基础上探索发展多种一体化形式;对于奶农利益保护,比如政府可以为合作社的银行贷款提供贴息;对合作社扩大生产用地给予优先审批权;以及对合作社发展奶品加工提供更多设备购买补贴等;对于政府在奶业一体化过程的作用:1、通过财政支持推动一体化进程;2、通过提供法律支持保护奶农利益;3、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引导奶户顺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