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愈加严峻,成为了当前医学气象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基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以疾病预防为目标和目前对气候环境较温和或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区域的不良健康影响评估仍较缺失的事实,本文以遵义市为研究目标区域,利用遵义市20122016年疾病数据、19652016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6年空气污染资料对相关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特征及相互联系和发病风险预测等展开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在012岁和56岁以上为高发人群,因为这两类人群的呼吸系统还不够完善或者身体机能衰退,循环系统疾病高发人群则以>=56岁人群为主。从季节分布情况看,冬春季为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与多数北方城市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在秋冬季有所不同。循环系统疾病高发期主要在春季,特别是季节交替月份(5月和10月)发病人数尤为凸显。总之,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特征以气候效应影响为主,天气效应影响为辅;而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特征则以天气效应影响为主。从24节气变化来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第一高峰期出现在隆冬季节的大雪至小寒期间,次峰期出现在冬末春初的雨水到惊蛰期间;而夏末的立秋至处暑前后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最少,表明此时间段内当地气候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康养效应。循环系统疾病发病高峰期在雨水到大暑期间,立冬之后发病人数最少,表明此地冬季对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有一定的气候疗养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脑血管病发病高峰期主要在立夏和立冬之间,故其康养效果较好的主要为春冬季节。(2)遵义市的气候变化趋势呈现暖干化倾向,其体感舒适程度是逐渐提高的。其中,气温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滞后效应和高温即时效应;气压和相对湿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分别以高压和低湿的滞后效应为主,适当风速有利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养;气压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压即时效应,但对心脏病发病还存在一定的高压滞后影响。夏半年较高气温易诱发脑血管病发病,冬半年低温滞后效应对心脏病发病影响显著。高(低)体感温度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均呈现即时效应(滞后效应),两类气象敏感性疾病受热和冷强迫影响较大,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受到冷、热胁迫的影响,下呼吸道感染则以低体感温度影响为主,脑血管病受高体感温度影响显著,需引起注意。(3)遵义市空气质量的优良率较高,较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的1月份,代表污染物为PM2.5和PM10,在冬季当出现偏南风,且气温偏暖、低湿、无降水时,容易出现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气。在最敏感滞后条件下(PM2.5、SO2和NO2均滞后0天,CO累积滞后lag04天),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logRR值曲线与浓度呈单调线性分布,其余的均呈明显的“J”型分布。污染因子对遵义市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均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AQI指数和CO与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分布,PM2.5和NO2则均呈单调线性分布。(4)协同效应分析发现:低温与低湿协同作用对遵义市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病均有显著影响;PM2.5与SO2和NO2多污染物协同作用表现为高浓度协同效应影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