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了解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伴特征和性传播行为状况,分析影响多性伴传播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发展针对HIV阳性MSM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成都、重庆和广州市MSM社区HIV感染者小组的帮助下,通过“滚雪球”的方法,招募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HIV阳性MSM为研究对象,取得知情同意后进行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最近6个月的性伴和性行为、性伴告知状况、抑郁和焦虑症状评定、性感觉评分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501名HIV阳性MSM,年龄范围为18~63岁,平均年龄为(30.24±7.70)岁;79.0%(396/501)的调查对象处于未婚状况;60.5%(303/501)的调查对象为本市户口;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占63.5%(318/501);60.2%(302/501)的调查对象月收入为1501~5000元;自认为同性性取向者占81.4%。最近6个月有32.1%(161/501)的调查对象发生过高危性行为,拥有多性伴者的比例为20.6%(103/501),多性伴高危性行为和多性伴传播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7.4%(87/501)和13.2%(66/501)。针对最近6个月发生过多性伴传播行为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离异或丧偶者、在婚者的多性伴传播行为报告率分别为23.1%、17.0%,高于未婚者(11.4%);未做CD4细胞检测的调查对象多性伴传播行为的报告率(30.4%)高于做过CD4细胞检测者(11.4%);最近6个月有男性固定性伴者(15.9%v.s7.5%)、有男性偶然或商业性伴者(21.5%v.s.5.7%)、有群交行为者(66.7%v.s.11.9%)多性伴传播行为报告率均高于无此类性伴者;将自己HIV感染状况告知全部男性固定性伴者的多性伴传播行为报告率(2.9%)低于部分告知者(21.5%)和未告知者(25.6%);确诊HIV感染后10天内告知男性固定性伴者的多性伴传播行为报告率最低(4.0%),告知时间为10~30天、1~3个月和3个月以上者多性伴传播行为报告率均分别为14.3%、19.4%和10.0%;性行为时饮酒者、使用RUSH者的多性伴传播行为报告率高于未饮酒者(28.3%v.s.11.4%)和未使用RUSH者(30.0%v.s.10.4%);有多性伴传播行为者的性感觉评分(23.9±7.0)高于无多性伴传播行为者(20.2±5.9),经χ2检验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最近6个月发生过多性伴传播行为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者多性伴传播行为的危险性分别是大专及以上者的的2.8倍(OR=2.757,95%CI:1.316-5.776)和2.3倍(OR=2.534,95%CI:0.764-8.403);最近6个月有男性偶然或商业性伴者发生多性伴传播行为的危险性增加到3.7倍(OR=3.654,95%CI:1.802-7.410);性行为时饮酒(OR=3.395,95%CI:1.427-8.075)、使用RUSH(OR=2.145,95%CI:0.958-4.631)均能增加多性伴传播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将自己HIV感染状况告知全部男性固定性伴者可降低多性伴传播行为发生的危险性;性感觉评分每增加1分,多性伴传播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约10%(OR=1.089,95%CI:1.030-1.151)。结论:HIV阳性MSM多性伴传播行为仍然存在,基于性伴为节点形成的性伴网络,可能通过性传播行为方式加速HIV在MSM人群中的流行并向一般人群扩散,因此亟待研究针对HIV阳性MSM的多性伴传播行为的有效干预策略,以遏制HIV阳性MSM在同性和异性性伴间进行HIV继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