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区域金融产业成长问题的研究。论文在总结归纳金融产业成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以及东北金融产业成长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状态进行具体描述,试图探索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模式。本文遵循由一般理论推演到实证状况分析、由整体现象考察到局部规律发掘的研究秩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即时间和空间两重维度展开论证。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七章的内容。第一章是理论部分,简单介绍金融产业成长既有的相关理论基础,归纳总结金融产业成长的基本理论。本部分首先厘清金融、金融产业、金融产业成长的相关概念与范畴,圈定金融产业成长研究的基本内容。对金融产业成长自身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产业的形成条件、成长因素,金融产业成长水平的衡量指标以及金融产业成长的逻辑过程。金融产业成长是对金融产业量变(规模扩张)与质变(结构改进)双重规定性的确认。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金融产业成长是金融产业系统在运动中规模不断扩张、结构不断改进的过程。金融产业成长的衡量指标由量性成长指标与质性成长指标构成。金融产业成长具有时空连续性,在时间序列要经历量性区间向质性区间的过渡,在空间维度则要遵从区域聚集到区域辐射的秩序。第二章利用相关指标描述我国金融产业成长的时序特征。通过金融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其变化,可见我国金融产业成长仅处于低级阶段。利用部分量性指标和质性指标进行衡量,可见我国金融产业尚滞于量性区间,但质性成长在金融产业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金融产业进行规范和寻求创新空间是我国金融产业进一步成长的主要目标。第三章通过区域间金融产业成长的相关指标来说明我国金融产业成长的区域化特征。我国金融产业成长映射着由区域非均衡走向均衡的空间运动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金融产业总体规模、结构以及效率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本文从金融组织体系的空间非均衡排布;金融业务总量的空间非均衡增长;金融市场体系的空间非均衡发展以及金融制度框架的非均衡变迁等角度进行了具体说明。我国金融产业成长水平的区域化正是由各区域相关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区域条件差异的决定性作用;二元金融制度导致创新动力差异;金融产业成长的循环累积结果;市场需求与政策推动的区域差异;人力资源丰裕程度的区域差异。第四章从量性指标和质性指标两方面,通过纵(时间序列)、横(空间维度)两个方向的对比,考察我国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的基本现状,并探究我国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的制约因素。我国东北区域金融产业成长水平不高,处于成长的低级阶段,量性扩张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质性调整仍存在较大欠缺。并且东北区域与发达地区金融产业成长水平的差距悬殊,即使是区域内部,三大省区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东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