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并识别出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对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已有方法存在的不足,基于欧洲模型,综合考虑区域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与特殊防污性能,实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考虑污染物在覆盖层中的衰减过程,完成污染负荷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耦合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负荷评价,构建了适合岩溶系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运用该方法完成了地苏地下河系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运用因子乘积法和分级评分法识别筛选出研究区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中的污染负荷模块将覆盖层土壤类型与厚度等地质环境因子考虑在内,引入折减系数,对污染物在覆盖层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量化计算。综合考虑了地表污染物荷载和水文地质条件两方面因素,简便准确地实现了进入岩溶系统污染负荷的量化过程,使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绘制区域地下水水质分类图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地下水水质分类结果基本吻合。(2)地苏地下河系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区域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来源主要为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偏低,地下水中等及以上污染风险区域面积424.4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0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苏乡、东庙乡、六也乡局部等人类活动频繁与地下河干流中下游段。地下水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不仅显示了岩性、坡度、岩溶网络发育等自然条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势平缓,岩溶发育强烈加之人类活动频繁是导致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的原因所在。(3)因子乘积法和分级评分法均可实现对地苏地下河系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的筛查。通过因子敏感性分析可知,毒性因子对筛查结果影响较大。运用分级评分法时,对毒性因子权重的设置应更慎重与严谨。由于分级评分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设置存在较大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子乘积法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可靠。由于考虑了污染荷载和地质环境因素,典型污染物筛查结果与传统地下水中优控物筛选结果不同,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