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应用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患者治疗后的相关骨性和牙性指标以及舌骨位置、咽气道间隙的变化,旨在为今后临床中早期矫治前牙反(牙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分别应用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前方牵引矫治完成的前牙反(牙合)病例,每组各30例。将治疗前后的患者的头颅侧位片用Winceph9.0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应用Auto CAD 2016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上相关舌骨及气道间隙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应用SPSS21.0软件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测量项目的结果用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SNA角增大、SN-PP角减小,ANS-PNS线距增大(P<0.05)提示上颌向前向上生长发育;ANB角明显增大(P<0.01),提示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明显改善;Ar-Go距和Go-Gn距增大(P<0.01),说明在治疗期间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Y轴角、FMA角、SN-MP角增大(P<0.05),提示下颌向下、向后旋转。2、治疗后两组U1-SN角、U1-NA角明显增大(P<0.01),提示上前牙发生唇倾;L1-NB角、L1-MP角减小(P<0.05),提示下前牙发生舌倾,覆盖明显增大(P<0.01)。3、治疗后两组上唇到E线距离都增大(P<0.05),提示治疗后上唇突度变大;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组颏唇角增大(P<0.05)。4、舌骨位置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在水平方向,H-C3的距离变小(P<0.05),提示舌骨向后移位;在垂直方向,H-S及H-Ar的距离均明显增大(P<0.01),提示舌骨向下移位。而H-Me的距离矫治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舌骨与下颌骨相对位置关系没有明显改变。5、气道间隙变化情况: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组矫治前后相比,PNS-UPW距增大(P<0.01),提示该组治疗后鼻咽段气道间隙增大;前方牵引组治疗前后相比,PNS-UPW、U-MPW距增大(P<0.01),提示该组鼻咽段、腭咽段气道间隙增大;两组的差值间比较,前方牵引组的U-MPW线距增大量更多(P<0.05),提示前方牵引组的腭咽段气道增大量更多。结论1、前方牵引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能促进上颌骨发育,使下颌骨发生一定的后下旋转,有效地纠正前牙反(牙合)。2、前方牵引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矫治前牙反(牙合),均会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3、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使鼻咽段、腭咽段气道增大,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矫治前牙反(牙合)使鼻咽段气道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