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十年的勘探实践证明,塔里木台盆区哈得逊油田已成为中国第一个探明储量上亿吨级的大型海相砂岩油藏。在充分了解塔里木台盆区基础石油地质具有叠合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油气系统理论和地球化学原理以及构造动态演化手段,提出要把油气藏生成到油田枯竭作为在时间域内一个连续的、统一的系统单元研究,认为这一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油气成藏全过程可以分为前油藏阶段、油藏阶段、后油藏阶段三个阶段。油藏消亡过程的动态油气聚集单元称为“后油藏”。实际上后油藏阶段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成藏阶段,它促使油气运动的动力机制、油气聚集形式及其特征与前面两个阶段都有很大的差异。前油藏和油藏主要是传统的源控论控制,形成具有单一的油水界面,普遍以背斜圈闭为油气聚集场所,而后油藏是油藏破坏过程的动态聚集,受古油藏调整控制。哈得逊油田的形成过程就充分展现了全油藏过程。 经钻探证实,哈得逊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为一个东河砂岩顶部的层状油藏通过一个钙质砂岩和泥质砂岩隔层与其下的底水块状油藏叠合的岩性—背斜复合油藏,中泥岩段薄砂层油藏叠合于东河砂岩油藏之上,构成了储量上亿吨的哈得逊油田,主力油藏为东河砂岩块状油藏,其次为油层厚度小于1.5m的层状油藏和油层厚度小于0.75m的中泥岩段薄砂层油藏,在油田西北部乡3井和油田中哈得173井石炭系地层里见到大量的沥青砂岩,是古油藏消失的残存证据。通过确定哈得逊油田的油藏类型和组成单元,并分析每个油藏单元的油水界面分布状态、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和原油运移地球化学特征,识别出哈得逊油田古油柱和古油藏,同时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本区构造具有多旋回叠合的演化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哈得逊油田的前油藏和油藏为晚海西期之前。受古地貌、古岛屿填平补齐作用的影响,石炭系东河砂岩主要为披复背斜-岩性尖灭复合型的圈闭。受区域构造背景的制约,海西期之前石炭系顶面构造层向南倾斜,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油气通过羊屋2井古断裂(晚海西期停止活动)或者海西期火成岩断裂垂直运移,向局部构造高点聚集,形成哈得逊石炭系古油藏。 哈得逊油田后油藏聚集过程为喜山期动态调整阶段。受喜山期运动影响,以哈得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