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介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微信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媒介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在一些国家甚至推动了政治革命运动,其威力由此可见一斑。以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介在日常生活和媒介使用习惯等方面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大学生群体对于新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是移动社交媒介用户的主力军。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介素养如何,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移动社交媒介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本研究立足新兴的移动社交媒介--微信,以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微信的大学生用户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调査,及分析影响该群体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以期用准确详实的数据来掌握大学生的移动社交媒介素养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此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对移动社交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移动社交媒介素养的四个核心能力:对媒介的接触和认知能力,使用媒介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对媒介内容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结合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两种研究方法来分析上海地区大学生的移动社交媒介素养现状,并对其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微信用户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能力较强,基本可以使用微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对使用微信时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有认知缺失;在利用微信生产和传播信息时,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与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间存在明显差异;大学生用户对维护良好公共信息环境的意识不够明确,需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最后,文章立足于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移动社交媒介素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并同时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叙事分析,对历届央视世界杯决赛解说词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央视国际体育赛事解说的叙事特征为:1.有基本的程式可以遵循,即画面切入—赛前仪式介绍—比赛开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已经发展为一股重要的传媒力量,并且由于其诸多特性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是微博等新型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接触和使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价值观的迁移、管理方式的更新、社会结构的变革使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复杂的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正在日渐成为转型时期影响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