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各方面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外需导向型,通过维持低汇率,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严重依托于欧美发达市场,从根本上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结构性失衡;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内需拉动,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消费”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变迁。如果要认清中国究竟遵循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必须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本文结合新开放条件下的扩内需经济发展背景,力求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究竟是外需导向型还是内需拉动型;二、内需与外需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扩大内需并不一定意味着压缩外需,内外需之间也许存在着协调发展、并行不悖的关系。本文通过对1978-2009年以来内需和外需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算,以及建立修改后的凯恩斯投资函数试图提供内外需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并且对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回归法、协整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以及面板数据估计法对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研究。
贡献度的测算结果表明,在需求主体方面中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国内需求在1980年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出口,而在1990年代后期开始外部需求的作用提升,而且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其高速增长过程中,内部需求中的政府消费因素对于产出的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外需导向的增长和增长推动的出口同时存在,说明中国产出增长和出口这种互相促进的作用非常显著。而根据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内需和外需之间并不是相互消长的对立关系。如果扩大内需的结果是造成了政府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或者投资的增加,那么也会直接造成净出口即外部需求的增加,内需和外需互相促进、并行不悖,形成大国经济增长的双驱动模式。
最后本文结合测算和实证结果分析与中国经济的内需和外需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