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地水稻习惯施肥中前期氮肥用量过高,后期氮肥明显不足,使水稻无效分蘖过多,群体质量下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这已成为制约寒地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试验设置了5个氮量相同,施用时期和比例不同的处理,研究氮肥后移对寒地水稻群体质量、氮素吸收规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水稻幼穗分化期以前,吸收氮素比例较少,穗分化期到抽穗期,氮的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70%左右,是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处理抽穗后氮积累量提高了7.2%~81.9%。水稻幼穗分化期叶片含氮量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成穗率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导致农民习惯施肥成穗率低的原因之一。氮肥后移各处理成穗率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7.1~16.5个百分点,均达到了5%的差异显著水平。抽穗期,氮肥后移处理叶面积指数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2.3%~8.6%,灌浆期高10.5%~27.1%。氮肥后移处理提高了水稻的粒叶比,其中基蘖肥和穗肥比例6.5 : 3.5处理粒叶比最大,达到了1.23粒/cm~2,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9.8%。灌浆期叶粒比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P<0.01)。氮肥后移处理单茎茎鞘重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0.06~0.2 g,6.5 : 3.5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方差分析达到了5%的差异显著水平。单茎茎鞘重与穗粒数、高光效叶面积及产量呈正相关(P<0.01)。氮肥后移处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6.5 %~24.6 %,使水稻千粒重提高0.28~0.5 g,结实率提高1.7 %~2.4 %。同时氮肥后移处理穗粒数提高1.7粒/穗~2.4粒/穗,产量增加1.9 %~18.4 %,其中6.5 : 3.5处理产量最高,为12.2t/ha。氮肥后移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提高13.0%~64.5%,其中6.5 : 3.5处理最高,为49.1%,方差分析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氮肥后移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农学利用率提高了4.5kg/kg~19.2 kg/kg, 6.5 : 3.5处理农学利用率最高,达到了48.1kg/kg,方差分析达到了1%的差异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