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第二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的病因之一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研究显示,HPV感染后可能通过癌基因E6使p53丢失和XRCC1蛋白功能改变,导致细胞周期失控、染色体失衡、DNA损伤、细胞永生化,最后导致肿瘤的发生。但是只有少部份感染HR-HPV的妇女会发生和发展成宫颈癌。因此,仅仅只有HPV感染是不足以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研究表示包括自身和被动吸烟在内的一些因素也是重要的病因,烟草中的致癌剂可能通过损伤细胞DNA、延长HPV感染时间、降低宿主免疫力等途径导致宫颈癌的发生。DNA损伤后,机体可通过DNA损伤修复系统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然而,研究显示DNA修复能力有个体差异,原因之一是DNA修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NP)。基因SNP可使翻译的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DNA修复能力改变,造成个体间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X射线修复交联-补充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1,XRCC1)是一种重要的DNA修复基因,在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ER)中起重要作用。XRCCI蛋白与DNA连接酶Ⅲ修复DNA单链断裂,与DNA聚合酶β进行碱基切除修复。目前已发现XRCC1基因有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26304T(Arg194Trp),G27466A(Arg280His)和G28152A(Arg399Gln),其中G28152A(Arg399Gln)多态性使XRCC1蛋白质的活性发生改变,被认为与肺癌的发病有关。二磷酸腺苷核糖基转移酶(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yl transferase,ADPRT)通过识别断裂的DNA链并使多种核受体蛋白(包括自身)发生多聚ADP核糖化,从而参与BER过程。ADPRT有多个多态性位点,以T2446C(Val762Ala)的研究最多。XRCC1 G28152A(Arg399Gln)多态恰好位于与ADPRT相互作用的BRCT-1结构域。研究显示ADPRT T2446C(Val762Ala)和XRCC1 G28152A(Arg399Gln)的交互作用增加患肺癌的风险。目的:本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XRCC1 G28152A和ADPRT T2446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宫颈鳞癌人群易感性的关联。方法:1.标本收集:本研究共收集72例宫颈鳞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年龄28—79岁,均为中国汉族人,组织学诊断为宫颈鳞癌,并排除与同组及对照组直系亲属关系及其它恶性肿瘤患病史;176例健康人群外周静脉血标本,年龄21-55岁,均为中国汉族人,宫颈组织学诊断为正常或慢性炎症,无家族遗传病、亲属肿瘤病史及自身肿瘤病史,与同组及病例组无直系亲属关系者。2.基因型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分析。3.应用STATA9.0软件以及SNPStats。分析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检验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卡方检验分析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分析基因-基因、基因-被动吸烟的交互作用(a=0.05),并计算OR值及95%CI。结果:1.对照组及病例组人群ADPRTT T2446C及XRCC1 G28152A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对照组及病例组的ADPRT T2446C、XRCC1 G28152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及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ADPRT T2446C及XRCC1G28152A基因型分布的频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从不同遗传模型分析,ADPRT T2446C及XRCC1 G28152A基因型多态性与宫颈鳞癌的危险度无统计学意义。5.从不同遗传模型分析HR-HPV感染人群,ADPRT T2446C及XRCC1G28152A基因型多态性与宫颈鳞癌的危险度无统计学意义。6.被动吸烟与ADPRT T2446C的交互作用分析,OR值无统计学意义。7.被动吸烟与XRCC1 G28152A的交互作用分析,OR值无统计学意义。8.ADPRT T2446C和XRCC1 G28152A的交互作用分析,OR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DPRT及XRCC1等位基因频率反映了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该2个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2.本研究未发现ADPRT T2446C和XRCC1 G28152A与宫颈鳞癌易感性有关的危险基因型。3.分析高危HPV感染人群及被动吸烟人群,未发现ADPRT T2446C和XRCC1 G28152A与宫颈鳞癌易感性有关的危险基因型。4.本研究未发现ADPRT T2446C和XRCC1 G28152A基因之间有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