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赫胥黎是英国现代小说家的杰出代表。《旋律的配合》是赫胥黎创作于两次世界大战间隙的一部杰出作品,小说通过对各式人物的描绘,真实展现了在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下人们交往的困惑,切实反映了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扭曲的交往关系。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主张通过语言来重塑交往关系,呼吁理性交往,对言语行为者提出三大原则性要求,即说者的话语应该符合与听者的关系定位,说者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以及所说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从交往理性的视角出发,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时代背景,小说《旋律的配合》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值得人们关注。本文选取小说中三个典型人物:斯潘德累尔、布拉帕和悉尼,从亲情、友情和爱情三个领域着手,分别展示个体在家庭观念上的迷失、金钱关系上的错位以及自我认知的迷惘,分析小说人物在语言交往上正当性的缺乏,真诚性的缺位以及真实性的缺失。论文的导语部分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三大有效性话语要求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小说人物斯潘德累尔是如何自我堕落与母亲渐行渐远?布拉帕是如何倒错友情和金钱的位置关系?悉尼·夸尔斯是如何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在爱情中包装自己?正文第一章主要分析斯潘德累尔与母亲的疏离化的交往。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再婚在斯潘德累尔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也为他日后的堕落淫乱埋下了种子,斯潘德累尔以强硬的态度与母亲争辩,疏离的亲情交往完全脱离了亲密母子关系的正当性。第二章主要分析编辑布拉帕与朋友兰皮恩的金钱化的交往。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布拉帕把金钱利益摆在了首位,朋友也成为了他利用的对象,生意人打交道的方式让他们的友情变质,布拉帕的真诚性岌岌可危。第三章主要讲述悉尼与印度女人格拉迪斯的虚幻化的交往。身为已婚人士,悉尼渴望从婚外情中追寻优越感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在与格拉迪斯的交往中悉尼习惯性地包装自己,就自身情况的说明始终没有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对自己的认识始终基于虚幻假想。通过对三组人物的不同交往困境的描述,赫胥黎在小说中呈现了社会发展中人们交往行为的倒退。斯潘德累尔没有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与母亲形同陌路。布拉帕的工作生活完全被利益驱使,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悉尼一味强调自己的优越性,不能端正自我认识。这些困境折射出赫胥黎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关怀的强烈呼唤。从交往行为理论出发,以分析《旋律的配合》的交往困境为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恢复交往环节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家庭观念的回归,金钱关系的重构以及自我认知的重塑,更是摆脱不合理交往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