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骶骨常见的解剖学变异情况(包括移行椎、骶椎隐裂、副耳状面、骶骨歪斜等)进行观测,为临床诊治骶髂关节疾病及腰骶部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2.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3.研究正常人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部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4.以干燥骨盆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骶髂关节正位及斜位X线片透照下,骶髂关节及(副)耳状面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准确观测骶髂关节提供正确的放射解剖学依据。方法:1.对96例完整的干燥成人骶骨标本的移行椎、骶椎隐裂、副耳状面、骶骨歪斜等变异情况进行解剖学观测。2.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3.选取43张骨盆正位片,其中男性21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正常5例),女性22例(强直性脊柱炎14例,正常8例)。观察骶髂关节间隙(如前、后间隙及前后间隙出现的部位)及骶髂关节长度的变化。4.将3套成人骨盆标本(男性2具,女性1具)的骶骨和髂骨双侧耳状关节面以及副耳状面上分别涂钡后对拢,胶带固定。分别拍摄骨盆前后位及斜位X片,观察骶髂关节耳状面和副耳状面的投影变化及形态特征。然后将标本钡剂洗净,用细铅丝环绕耳状面和副耳状面的边缘并固定,再分别拍摄骨盆前后位及斜位X片。观察骶骨和髂骨耳状面及副耳状面边缘在不同体位X线摄片上的变化情况;再将固定在耳状面边缘的细铅丝取下,重复摄片,以观察骶髂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的变化。结果:1.骶骨变异的发生率以骶椎隐裂及骶骨歪斜的发生率较高(在男性标本中发生率分别为25%及20.59%;在女性标本中分别为21.42%及25.00%);骶椎腰化的发生率最小,在男女性标本中的发生率均不足5%。移行椎共有17例,其中腰椎骶化14例,骶椎腰化3例;骶椎隐裂23例,其中Ⅰ°、Ⅱ°、Ⅲ°隐裂分别为13例、6例、4例;骶骨歪斜21例;有副耳状面14例。2.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面,其中男性有13具,女性1具。副耳状面多为双侧,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下部,与耳状面有一定的角度。发生副耳状面的骶骨多伴有其他的解剖学变异。3.骶髂关节表现为双侧单间隙或双侧双间隙居多,在男女性中两者所占比例达80%以上,而其中以双侧双间隙的发生率最高(男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2.38%和40.91%)。正常具有双间隙的骶髂关节中,前间隙显示率最高,占60.00%,其次为下部及中下部;后间隙中大部分显示在下部,占55.00%,其次为中下部及全部显示。而单纯显示上部及中部的比例很少。骶髂关节长度平S3水平最多(男女性分别为61.90和68.18%),其次为平S4水平,平S2水平最少。4.在骨盆斜位X线片上可清晰显示对侧骶髂关节的耳状面及副耳状面的边界及范围,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同侧上半部分的骶髂关节间隙。结论:1.骶骨的解剖学变异很常见,在诊治相关疾病时应考虑到这些解剖学变异因素,避免漏诊误诊。2.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及影像学观测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的因素。副耳状面的发生可能与人体的负重和性别有关。男性发生率较高。3.耳状面走行方向及骨性凹凸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骶髂关节X线观测较为复杂,对于双间隙显示的骶髂关节的观测不应忽视或遗漏后间隙的病变。其外侧的一个间隙代表骶骨耳状面前缘与髂骨耳状面前缘在前面形成的前间隙;其内侧的一个间隙代表骶骨耳状面后缘与髂骨耳状面后缘在后面形成的后间隙。4.X线上显示的骶髂关节间隙包括下3/2的骶髂关节,因此下3/2是观测的重点。以强直性脊柱炎(AS)和致密性髂骨炎为代表的骶髂关节疾病的诊断均以骶髂关节影像学改变作为确诊的依据。骶髂关节正、斜位X线因其简便、实用,而成为临床常用的骶髂关节首选检查方法。这两种X线片检查方法均是以观测患者的骶髂关节有无改变作为病变的诊断依据。但由于骶髂关节的复杂性以及盆腔脏器的存在,使得骶髂关节的观测较为复杂。为使临床可清楚的观测骶髂关节,我们以干燥骨盆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骶髂关节正位及斜位X线片透照下,骶髂关节及(副)耳状面的情况,以期为临床准确观测骶髂关节提供正确的放射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