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是人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在大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跨入社会之即,如何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培养他们的体育行为,促进他们形成并维持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一个高校体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课题。为此,本文在对现有的关于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深入认识基础上,对目前河南省理工类院校不同群体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800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河南省理工类院校中,男生的锻炼内容以篮球、足球、羽毛球和登山为主。这说明大学男生在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对抗性强、活动量大、趣味性强的运动。女大学生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倾向于健美操、羽毛球等节奏鲜明、轻松愉快、对抗性不强的项目,这符合她们的身心特点和需求。2、与男生的体育参与相比,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短、频度不高、强度较低,与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体育生活空间狭窄,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相对较少。3、目前大学生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很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意识。有部分女生和低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时有从众心理,说明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不成熟,有一定的盲从。4、学校场地、器材相对不足、没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学习就业压力大是限制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和男、女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与持久保持具有积极的诱导和保障作用。结合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的前提下综合有关科研成果、汲取他人有益经验,提出改善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建议。1、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他们的实际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却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形成个人终身体育锻炼的思维定势。为了增强大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惟有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体育理论课和提供有关的便利条件,使大学生不断加深对体育的认识,拓宽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体育作为生活方式的价值。2、通过合理地、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的教材内容,使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能和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3、能力是终身体育的“通道”,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体育能力,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条件独立地从事科学体育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法,在教学中要让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引导他们把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运用于体育实践中,全面发展体育能力,从而促进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使教学效果延续终身,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4、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剧增,以及学生需求多样化,造成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相对不足,设施单一,设备落后,体育经费短缺也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大学生体育活动场所条件,让大学生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场所,保证广大学生正常体育锻炼的需求。5、开发、培育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引导大学生主动、自发的体育消费行为。加快高校体育改革,大力培养高校的体育消费市场和自我投资办体育。改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引导大学生为健康而投资,促进体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