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个体无法超越的命运,人类在面对这个不可逃脱的归宿时往往会采用各种形式来表达对死者的“临终关怀”。“热美蹉”作为纳西先民处理死亡的丧葬歌舞,其是纳西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是纳西先民豁达的生死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热美蹉”的核心功能是文化传承功能,其同时具备塑造个体发展、维系社会群体等生动的教育功能。本文通过对“热美蹉”进行田野调查,从“求事”和“求是”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集体记忆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为支撑,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热美蹉”进行解读,分析其传承的存在价值,深入调查“热美蹉”教育传承的现状,总结其传承至今的成功经验,并寻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传承的思路。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从选题的缘由、目的、意义等几个方面交代了“热美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了解该项研究的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热美蹉”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及文化本体。文化生态是其文化存在的依托,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本研究将基于这种文化生态系统的分类,试图从“热美蹉”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氛围来分析其文化的特征,以实现对文化本体的深入剖析;就文化本体而言,笔者首先从“世家追忆”对“热美蹉”的起源进行分析,从诗、乐、舞三个要素阐述“热美蹉”的表演形式,并借助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分类对“热美蹉”的文化要素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更真实、更客观、更准确地向外界展现“热美蹉”的本体构成。第三章:“热美蹉”的教育内涵及功能。纳西族“热美蹉”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正是以一种自然的、生活化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教育的活动,从而实现着“热美蹉”的代际传承。本章以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为起点,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场三个教育要素揭示“热美蹉”的教育内涵,并在“热美蹉”详细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为研究背景,从个体、家庭、社会探讨了“热美蹉”传统的教育功能。第四章:“热美蹉”的传承现状调查。在对大东乡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热美蹉”之所以从产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其内部遵循的传承渠道是自然而严密的,特殊的仪式传承和传统的家庭传承都是“热美蹉”的原生传承,而在原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是“热美蹉”的现代传承途径。本研究对“热美蹉”的四种传承渠道从传承目的、传承内容、传承过程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和探讨,总结“热美蹉”传承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分别站在自己的视角对“热美蹉”的困境进行阐释。第五章:“热美蹉”的教育传承思考。通过分析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提出“热美蹉”教育传承的建议。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实践性为载体的社会活动,是以具体的文化因子为基础的。脱离具体的文化形式而提出的对策和方法并不能解决民族文化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本研究立足于“热美蹉”这一具体的文化因子,运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其自然传承的方式和特点,民族成员的主体需求,寻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平衡点,进而得出“热美蹉”传承的较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