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然而,关于中耳炎的病因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同时,中耳炎的总体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细菌生物膜与耳鼻咽喉科感染性疾病的难治性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中耳炎患者中耳粘膜存在生物膜结构。细菌生物膜起保护细菌和导致细菌耐药的作用。
鉴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细菌生物膜及抗炎的双重作用,本文利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同时,利用实验方法(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和ELISA)研究中耳炎的病因机制。
本文选择2009年6月-2010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急性中耳炎治疗2周时急性症状均可改善,4周时残留中耳积液的比例联合用药组为0%,大环内酯类组为8.4%,头孢克洛组为30%,三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8-12周后,大环内酯类组有效率为86.1-91.7%,对照组为24.0-48.0%,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大环内酯类组平均听力提高34.8±7.54dB,对照组为18.3±12.2dB,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第2、4、6、8周的有效率为18.8%、52.9、75.0和88.9%。治疗后平均ABG0.16±0.90dB。有效率和听力改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治疗8周,对照组耳溢液存在率分别为92.5%,75%,62.5%,42.5%。大环内酯类组分别为75%,55%,35%和20%。两者比较存在差异(P<0.05)。
本文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生物膜,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生物膜阳性率为30.8%(4/1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粘膜生物膜阳性率为46.3%(19/41)。
ELISA方法检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结果提示中耳积液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IL-10水平均升高,经大环内酯类治疗后IL-6、IL-8及TNF-α水平下降(P<0.01),而IL-10水平变化无差异(P>0.05)。
免疫荧光检测提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粘膜细胞核中NF-κB表达增强,经大环内酯类治疗后表达明显下降。
实验结论:
1、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2、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有效控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溢液。
3、中耳炎的迁延不愈和难治性与细菌生物膜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