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堂九子是指清初隐居在江西宁都翠微峰的九位学人。九子指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及彭士望、邱维屏、林时益、李腾蛟、曾灿、彭任九人。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一个重要的文人团体,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教育集团和学术派别。在明清朝鼎更替,天下纷乱之际,他们抱着“国仇家难”或隐居山林读书讲学,或外出游历,切磋交友。他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仅用心于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致力于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经世致用”之才。他们总结前人的思想和成就,批评与继承,开拓与创新,形成了赫赫有名的易堂学派。其治学、教育、经世等思想都在其以后的历史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一个大动乱时期,这一时期个性解放的倾向有所发展,人们对封建意识批判也开始日益加重。一些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考据学家,尤其是一些怀着“国耻家仇”的所谓明朝遗民,他们开始深刻探索明朝灭亡的原因,寻找治国平世的良策,他们开始为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寻找实据,并且彼此间相互策应,明清实学开始广泛兴起并走向高峰。易堂九子和明末的许多名士一样,把满州贵族的入主中原和明王朝的灭亡看作是一种“国仇家难”,他们不与清廷合作,消极抵抗,退隐易堂,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教育士子,成为国家、民族的精英。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说,不仅对矫治空疏极弊的理学、形成经世应务的思潮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而且也开创了当时治学的新风气,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的影响。易堂九子虽然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并且他们在人生取向和个人旨趣,甚至是关系亲疏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几十年在一起和睦相处,相互切磋学问,激励志气,在文学、史学、哲学、诗歌、绘画等方面成绩斐然。其治学、处世之思想不仅在清初具有重要影响,就是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文学创作直接影响了清初以后的各家学派,其治学思想也直接对清朝初期的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当今使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摄影师何其之多,暗房制作似乎已经成为挽歌,但只要胶片相机对色彩的还原和图像清晰度的优势还在,我们便依然还有机会去体验这个神秘空间带给我们的回忆。正如董文胜所说:“记忆是当下沉入迷宫般过去的途径。图像、声音、气味都是将你带入这途径的好向导。”仿佛时间也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还在流行海鸥相机:暗房一隅,在散发着琥珀色的柔光中,久违了的带着刺鼻气味的显影纸和一盘盘的海波溶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国家政治演变,使地方军事化一步步延伸到基层社会。地方军事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对乡村社会而言,是地方民众在其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应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