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太炎先生《文始》一书是中国语源学史上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著作。《文始》以初文、准初文为系联基点,以声韵为经纬,在章太炎转注假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变易”、“孳乳”两大原则,将具有同源关系的字词系联在一起,从而展示出汉语词汇的规律性和系统性。然而长期以来,对《文始》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学界却是褒贬不一,且负面评价占主导。为此本文试图对《文始》进行全面考察,以期重新认识《文始》在语源学研究上的价值和贡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全文的绪论。学界关于《文始》的负面性评价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梳理了章太炎生平概况及其在语言学上的贡献,指出章太炎既是清代古音学之殿军,又是现代“汉语言文字学”之鼻祖。《文始》的主旨在于“明语原”,其声韵根据为章太炎所定的上古声母二十一纽与古韵二十三部,其理论基础为章太炎的转注假借理论,并以“变易”、“孳乳”两大原则贯穿全文。我们梳理了学界围绕着初文、准初文的设立,《文始》的方法论,章太炎古音系统及音转理论等问题的争议,特别探讨了关于《文始》排斥甲骨文的问题,我们认为章太炎到晚年对于甲骨文态度已发生变化,开始承认刘铁云最早所得的甲骨并非伪造,其未吸纳甲骨文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章太炎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背景。此外,我们讨论了《文始》版本、语音语义检验体系的选取及具体的研究步骤。第二章以《文始》中提出的“初文”、“准初文”为研究对象。我们对“初文”、“准初文”的定义予以了考辨,特别对第三小类准初文即所谓“声具而行残”形声字予以了质疑。继而首次全面准确地还原了《文始》中章太炎所谓的510个初文、准初文的完整面貌,并对其分布予以了研究。我们对初文、准初文的形体结构类型予以全面考察后,发现章太炎指明了类型的初文、准初文之中有11处类型分析有误。此外,从字形和字义角度,借助出土文献等材料考证出有18个不符合初文、准初文的标准,故最终符合标准有492个。在此基础上,制成了《<文始>初文、准初文表》,第三章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来对《文始》九卷所系联的5910个字词进行语源学上的检验。经考察,我们发现其中具备语音通转关系的字词有5398个,占总数的91.3%。在语音筛选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再次用语义标准进行检验,剔除其中语义系联有误者,最终保留下来的才是语音、语义皆具有亲缘关系的同源字词。据统计,共有5157个,占总数的87.3%。由此可见,章太炎《文始》所系联的同源字词大多数还是较为可靠的。这也充分反映了章太炎倡导“形音义三,皆得俞脉”的方法论在《文始》中得以成功应用。第四章研究了《文始》同源字词的语义关系及语义派生类型,指出《文始》同源词之间的语义亲缘关系有语义相同、语义相反相对、语义相通等类型。《文始》语义派生类型则分为孤立式、连锁式、辐射式和综合式。第五章为全文结语。对全文提出的观点予以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