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眼单视功能是人类大脑的高级功能,是一个外在物体形象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神经冲动沿着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把两眼的视觉信号整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知觉印象的复杂生理过程。临床上通常分为三级(从低级到高级):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觉,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应具备这三级功能。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能准确对物体定位、判断物体形状、大小、距离和方向。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存在敏感期,最关键期为3岁前。斜视是能够严重破坏双眼视功能的疾病。先天性内斜视发生在生后或生后6个月以内,正处于双眼单视功能发育关键期内,早期发生斜视导致双眼视轴不平行,干扰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先天性内斜视是斜视当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国内外对于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报道较少。本课题收集了从2004年8月至2012年1月在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住院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的176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包括手术前的眼部检查、眼肌学检查和视功能检查记录,详细的手术方案,具体实施的手术操作,术后患者的追踪观察结果,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重建情况。本课题对先天性单纯性内斜视,内斜视A征,内斜视V征,内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内斜视伴上斜肌功能亢进,内斜视伴DVD型者等不同斜视类型的具体手术治疗方法,以及对不同年龄分组患者进行术后眼位正位率,近期和远期的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回顾统计比较,总结出手术年龄与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本课题对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12年1月在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就诊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共计176例进回顾性研究。将患者按手术年龄分成~2岁组,~4岁组,~8岁组,~18岁组四组。临床工作分三阶段:术前:初诊时常规视力检查,幼儿检查视力不配合者观察双眼可交替注视。裂隙灯眼前节检查,阿托品散瞳三天后综合验光仪行屈光状态检查,眼底镜眼底检查,根据验光和矫正视力决定是否先行弱视训练。术前眼位、眼底照相,同视机测量各个诊断方位的他觉斜视角判断斜视类型。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33cm和6m的斜视度。Krimisky法检查不能配合三棱镜加遮盖法的幼儿的斜视度数。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测定患者术前的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依据以上各项检查情况制定具体手术治疗的方案。斜视分型及手术方法:根据原在位33cm和6m斜视角度数设计并计算水平斜视的手术量。手术方式:(1)内斜视手术以双侧或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为主;斜视度>60Δ时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加单侧外直肌截除术。②伴有V征者,如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亢进的下斜肌的断腱术或后徙术;如无下斜肌亢进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③伴有A征者,如伴单眼或双眼上斜肌功能亢进,行亢进的上斜肌退后术、上斜肌延长术或上斜肌切断减弱术;如无上斜肌亢进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④伴有DVD者,行亢进的下斜肌转位术或上直肌大量后徙加后固定术。术后:手术后7天,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三棱镜加遮盖检测眼位,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复查Ⅰ,Ⅱ,Ⅲ级双眼视功能。
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发病的时间较早,斜视角度大而且大多数为恒定性,无间歇期或间歇期极短,屈光状态检查多为中、轻度远视,双眼多能呈交替性注视,如双眼能交替斜视者可有正常的单眼视力,一般不会形成弱视,如单眼为恒定性内斜视者,因斜视发生较早,如早期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单眼弱视,斜视度数与屈光状态和眼调节力关系不密切,先天性内斜视常常合并单眼或双眼上斜肌亢进或下斜肌亢进,可合并DVD,合并A征或V征,合并眼球震颤。手术后眼位正位率:远期眼位正位率(>6个月)低于术后近期眼位正位率,四个组别进行对比:~2岁组术后远期正位率低于~4岁组与~8岁组及~18岁组(x2=23.244,p=0.001),其余三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双眼单视功能:~4岁组术后建立双眼视功能的比率最高(均秩:~2岁组81.29,~4岁组89.86,~8岁组64.71,~18岁组53.93);~2岁术后正位组建立融合功能功能的比率高与其它年龄正位组(x2=38.344,p=0.005)。
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年龄越早,双眼视觉恢复的机会就会越多。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要远低于较晚手术者。术后应对患者保持长期密切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伴发症状,提高远期正位率,最大程度重建术后双眼单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