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放量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权益保护问题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不公平的严峻现实呼唤政府的政策调控。本研究正是立足这样的现实背景而展开的。论文以“导论”开篇。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并就论文的核心术语和研究范围做了界定。顺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论文把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国家至上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阶段、新保守主义阶段和中间路线阶段,它们分别构成论文的四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中,先从具体政策的政策内容、政策过程、政策结果以及政策的价值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关照,然后再对该时期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价值选择进行宏观分析与总结。论文第一部分“国家至上主义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40、50年代,美国面临战时经济向战后建设的转型,大批退役军人需要安置;而且,在与前苏联的冷战竞争中,美国感受到空前的国防安全危机。于是,联邦政府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法案规定由政府资助退役军人和贫寒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其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防实力以保持世界霸主地位。这些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于国家利益,而不是学生个体的教育权益保护。因此,该时期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价值选择并非源自教育关怀的公平追求,而是国家利益至上。论文的第二部分“新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了所谓“丰裕时代”。但是,在一派繁荣富足的景象中,巨大的贫富悬殊和激烈的种族矛盾成为美国社会图景中极不和谐的元素。于是,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冲击之下,联邦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法》、肯定性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贫困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扶助,其目的在于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以增强这些群体的社会竞争力,并由此达到缓减种族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的。总体而言,该时期的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是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政治基础的,其政策选择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正义追求。论文的第三部分“新保守主义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80年代,里根开始了美国政治的新保守主义时代。在巨大的联邦财政赤字压力之下,里根推行了一系列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改革。其中,高等教育经费首当其冲。最终,在民主党和高等教育界的抗争之下,里根大规模削减学生资助的政策目标虽然没有得以实现,但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仍然走向了倒退。同时,里根强烈反对旨在帮助女性、少数民族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肯定性行动计划,致使该时期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整体下滑。其后的布什总统基本上沿袭了里根的保守路线。总之,该时期的联邦高等教育政策以新保守主义思想为政治基础,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中,走向了效率主义。美国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走向低谷,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受到威胁。论文的第四部分“中间路线的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后,克林顿总统选择了一条间于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之间的政治路线。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一方面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多种资助改革减轻学生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也强调责任与效率。概言之,克林顿的高等教育扶助政策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中产阶级与贫困民众之间寻求平衡点,是一种“第三条道路”的政策尝试。然而,政策的结果显示,该时期的高等教育扶助政策走向了异化,中产阶级、白人成为政策的最大受惠者,而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论文的第五部分“反思与启示”通过对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研究的反思,得出以下结论:(一)战后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钟摆”历程,政治理念、经济兴衰是其发展变迁的主导因素。(二)深植于美国社会文化内部的矛盾性,是阻碍美国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发展的根源。(三)美国政策制定的多方制衡模式,有助于联邦高等教育弱势扶助政策的稳定和连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政策的发展进程。本论文的最后部分,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状以及相应的弱势群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