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文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资料表明,有史以来对《论语》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对于《论语》的英译研究却不多见,从评价理论视角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的更不多见。因此,本文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对《学而篇》的六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理论包括三个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又分为三个次系统:情感、评价和鉴赏;介入次系统化为:自言和借言;级差次系统化为语势和聚焦。从态度的三个方面分析语料可以从中得出改语篇的态度意义表征;从介入方面可以解读不同介入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其中不同的选择所具有的不同意义潜势;级差用来表达态度强弱等级的系统,因而通过级差资源可以分析语篇中态度和介入中所表达的态度的强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评价理论研究语篇,但多集中在新闻、广告、演说词等文本中,较少涉及古籍及翻译。本文试图通过对《学而篇》六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原文和译入语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2)译入语中评价资源实现情况?3)原文和译入语中评价资源分布不同的原因?4)从人际意义对等角度,译入语六个版本中哪个译本相对较好?通过研究发现:1)原文中评价资源分布最多的是态度资源,介入其次,级差最少。其中,态度资源中判断资源的使用频率最高,并且这些态度以积极为主。孔子及其弟子通过这种积极的判断资源构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2)鉴于原文中级差资源较少,故分析部分主要从态度和介入两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作者发现:在态度资源方面,潘富恩和温少霞英译本较好。在介入资源方面,宋德利和潘富恩,温少霞译本较好;3)作者从译者,原文和语言文化三个方面讨论了差异存在的可能性;4)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潘富恩,温少霞译本较好。宋德利译本次之。余下的依次是,James Lgge,ArthurWaley,刘殿爵,辜鸿铭。本文研究意义在于:1、本文描写及解释存在的翻译现象,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张美芳提出的四个意义对等为标准,作者对译文质量的好坏做出评估。2、从评价理论的角度考虑翻译等效和翻译质量问题,拓展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和翻译研究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