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多个东南亚国家发生排华骚乱,国家为集中安置回国的归难侨,在广东、福建等省市设立了八十多个华侨农场。几十年来,国家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扶持和照顾政策,归难侨得以安定生活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但华侨农场也因此形成了封闭、落后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和省级侨务部门下放市、县政府属地管理后,华侨农场管理体制逐步融入地方,但仍然存在诸多管理困境,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脱节。国内外学者对归难侨文化适应、社会融入情况以及华侨农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对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对华侨农场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其与国家治理转型的关系研究较少,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通过以国家治理转型为分析框架,研究管理体制历史变迁逻辑,剖析当前管理困境,明晰改革方向,对推动华侨农场走向治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国家治理转型的宏观框架下,以竹坝华侨农场为个案,总结华侨农场管理体制变迁逻辑,剖析管理困境,提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对历史文书档案的深入挖掘和现场调查分析,发现华侨农场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是遵循国家治理转型方向,表现为向善治的管理理念转变、向服务型农场转变、从垂直管理转向属地管理、从国营模式转向区场合一模式、从一元化管理转向多元共治、从“管理区”建制转向社区制,但改革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当前.竹坝华侨农场存在强化“政企合一”倾向、法律制度缺位、场员身份转型“尴尬”、多元群体间利益不平衡、土地流转困难、社会管理“内卷化”等管理困境。结合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文章提出转变管理角色和职能定位,建立产权清晰的农场政企关系,推行属地化和常态化治理体制,健全“三治融合”的现代农场治理体系等改革对策,为华侨农场构建符合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指导,以期促进华侨农场实现治理现代化,让场员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