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酸雨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2000-2004年广东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站点的降水监测资料,广东省气象局的天气形势资料,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的卫星云图资料,广东省环保局的API资料等,采用诊断分析、统计检验以及概念模型构建等方法探讨了影响珠江三角洲酸雨的因素及特征。取得了下述成果: 1.珠江三角洲干季降水的酸雨频率上升明显,从2000年的不到50﹪上升到2004年的50﹪以上,同一次降水过程中各个城市之间的pH值相差比较大,表明降水酸性受到一定的局地影响。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对降水酸性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而酸性气体则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珠三角酸雨有逐渐由硫酸型降水向硫酸硝酸混合型降水的趋势。根据研究,冷锋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主要包括冷空气携带过来的异地污染物、暖空气携带的污染物以及雨水在下降过程中洗刷的局地污染物。本文构造了冷锋酸雨模型,解释了冷锋降水中酸性物质来源问题。 2.前汛期和干季降水特征不同,前汛期降水时各城市之间酸雨频率相差不如干季明显,南部和北部城市pH值相对比珠三角中部核心区域城市稍高。前汛期首日降水酸雨频率和次日降水酸雨频率相差不大,降水酸度和酸雨类型关系不如干季明显。根据研究,前汛期降水概念模型给出了其酸性物质来源,主要有冷暖空气交绥时冷暖气团携带的污染物,局地热对流时携卷入云的污染物。本文构造的前汛期酸雨模型解释了其酸性物质的来源。 3.在台风引起的降水中,降水性质年度差异比较大。2000—2003年台风降水样本酸雨频率比较低。2004年台风降水酸雨频率大幅增加,平均pH比干季高,但酸雨频率比前汛期和干季低,表明酸雨受到不同天气形势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后汛期台风降水的酸性污染物来源主要来自局地热对流携卷入云的污染物以及台风云系从异地携带的污染物,本文构造的后汛期酸雨概念模型给出了以上酸性物质来源。 4.本文构造的三个酸雨概念模型揭示了珠江三角洲三种不同性质降水系统,雨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及酸雨性质复杂的原因,对以后酸雨研究方法改进、形成机理以及传输扩散等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模式(GCM)对于预估大尺度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来说,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可行的方法.但是由于目前GCM输出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缺少区域气候信息,很难对区域气候情景做详细的
当代歌坛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已呈现出日益兴旺的态势.例如,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中国梦”主题歌曲创作推广活动分批次推出的一百多首
期刊
现有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大多采用普通经纬度球面网格,该网格设计简单,并且有很好的正交性,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种网格也有不足之处,即存在坐标两极为奇异点和极区附近格点辐
利用GIMMS-NDVI遥感观测资料,并结合植被动力学模式VEGAS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国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及区域特征,认为总体上说近20年来,我国植被活动是增强的。并初步验证了植被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3~14日华南大暴雨发生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通过分析和诊断,对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在暴雨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进行了较全面的解
利用1950-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SST海温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环流特征指数和160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面积指数的变化机制及其与中国
东莞扫黄引发的舆论波澜与扫黄本身一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有一些论调令人惊诧莫名。如今,有些人在网上讨论问题,往往不问对错、只看立场,让站队思维左右价值判断。有
《白莽作序》一文中的几处比喻历来是教师上课时的重点,但查找相关资料,都没有作具体的辨识.鲁迅先生在创作本文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体力难以支撑较长时间的写作,但却不惜
本文对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和半球际相互作用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索马里急流和105°E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突变时间及周
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包含不同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由于缺乏观测资料,目前对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的中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演变了解相对较少。一般来讲,热带气旋的生成会受到大尺度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