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中多粘菌素类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与传播机制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lz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抗生素广泛使用,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医学治疗的严峻挑战。由于多粘菌素抗菌谱窄,且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菌株敏感,因此常作为治疗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最后使用药物。不过,自我国学者发现编码可转移多粘菌素类耐药性基因mcr-1后,鉴于该基因可通过食物链和环境进行传播,人类治疗肠杆菌感染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处境。由于2002年至2016年6月间,我国曾一直将多粘菌素作为合法兽用生长促进剂或饲料添加剂使用,此外近年来陆续报道新型多粘菌素类耐药(MCR)基因,对动物/人源大肠杆菌携带MCR基因流行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该基因流行病学特征,挖掘其分子流行病学规律,对有效控制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耐药菌株防治和保证人类健康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分离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663株大肠杆菌菌株(实验室原保存1962株,新分离鉴定1701株)为研究对象,其中动物源菌株3049株,人源菌株614株。采用PCR方法检测5种MCR基因(mcr-1、mcr-2、mcr-3、mcr-4和mcr-5)并计算其各自阳性率,进一步通过宿主、年代和地域三个方面系统分析MCR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对携带MCR基因的菌株进行17种抗生素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确定MCR基因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结果表明,3663株大肠杆菌中,共有262株携带MCR基因,阳性率为7.2%(262/3663),其中 258 株携带 mcr-1基因,阳性率为 7.0%(258/3663),5株携带mcr-3基因,阳性率为0.1%(5/3663),1株菌同时携带mcr-1和mcr-3基因,没有检测到mcr-2、mcr-4和mcr-5基因阳性菌株。对上述菌株从宿主、年代和地域三方面分析MCR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从宿主来源来看,猪源大肠杆菌的MCR基因阳性率(11.5%)明显高于其他宿主(鹅源8.0%;鸡源7.5%);从宿主畜禽分类来看,家畜动物来源MCR基因阳性率(9.9%)高于家禽(7.5%),动物源菌株阳性率明显高于人源菌株(仅1.5%);从年代变化来看,2009年-2013年,mcr-1基因阳性率有所提高,至2013年达到最高(16.8%);2014-2015年阳性率保持在16%左右;2016年-2019年,从15.4%下降至5.0%。从年代分析来看,mcr-1基因阳性率呈现先上升,再稳定,再迅速下降的趋势,表明与国家兽药使用政策密切相关。从地域分布来看,总体呈现东南部地区大于西北部地区的规律,其中华中地区的mcr-1阳性率(大于15%)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阳性率较低。从262株携带MCR基因的大肠杆菌对17种药物的MIC实验结果来看,所有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其中对多粘菌素的耐药范围为4 μg/mL至>64 μg/mL,MIC50和MIC90分别为8μg/mL和16 μg/mL。其他绝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较高(50%以上),只有3种药物(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在30%以下,其中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2.3%)。耐药菌株中出现6株对多粘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同时耐药菌株,提示可能出现了超级耐药菌株。在获取MCR基因全面流行病学数据特征基础上,为深入研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本研究对同时携带mcr-1基因和mcr-3基因的一株大肠杆菌C262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接合实验研究其水平传播能力,结果发现mcr-3基因可单独转移,也可随着mcr-1基因共同转移至受体菌大肠杆菌C600中;其接合频率、接合子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仅携带mcr-3基因的第一类接合子的接合频率在5×10-5/donor至5×10-6/donor;而同时携带mcr-1和mcr-3的第二类接合子的接合频率为4×10-3/donor。携带mcr-3基因和同时携带mcr-1、mcr-3基因的两类接合子相比于受体菌C600,对多粘菌素的MIC值分别提高了64倍和512倍。进一步运用RAST软件工具进行基因预测和注释,并使用ResFinder、BLAST和BRIG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绘制质粒图谱进行基因环境分析,结果发现mcr-1 基因所在的IncHI2型质粒结构很稳定,除了极少可变区中的插入序列和转座子及相关蛋白,骨架结构部分非常稳定,不同质粒间的序列覆盖率相当高。而mcr-3基因所在的IncX1型质粒极不稳定,存在多个可变区,可同时存在多个耐药基因、插入序列和转座子蛋白,并且每个耐药基因所在的基因环境也很多变。经进一步比对分析携带mcr-3基因的IncX1型质粒(pYZUC2624.2)可变区和骨架结构部分的特异性,结果判断其形成可能是几株或多株细菌的质粒间不断发生水平传播导致的突变。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为临床上多重耐药菌株及超级耐药菌株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病原菌多粘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血肿扩大是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可改变的预测因素。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并对血肿扩大进行积极防治,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降低死亡率。CT平扫出现混合征及CTA出现斑点征是血肿扩大的影像学预测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比较混合征与斑点征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筛选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
复合拱圈加固法因其施工便捷、造价较低和对交通影响小等优点,在我国圬工拱桥加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该技术被证明能显著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承载力水平。但是,目前关于圬工拱桥加固后极限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复合拱圈加固后结构的受力机理和破坏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应变斜率的概念,考虑加固结构的不同受力状态,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及数值仿真相结合的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等特点,已在便携式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快速消耗的锂资源和日益增加的生产成本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发展低价储能技术刻不容缓。由于钠和钾与锂具有相近的化学性质并且价格低廉,新型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电池在近些年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钠和钾离子半径相较于锂离子更大,难以嵌入材料的固态晶格中,目前常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无法应用到钠离子
项目中期评价是企业对项目管理的一种手段,可以增强项目实施效率,可以细分项目目标明确具体方向,可以充分发挥员工潜能。综合整治项目因其工程特点,复杂多变,不是简单的“三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中老年急性中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省血管外科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其承载流的场所越来越区域化,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变,逐渐由传统的点、线、面组成的“场空间”过渡为由流要素、流载体以及管控阶层等构成的“流空间”,“场空间”在网络社会崛起的过程中逐渐淡化,因此研究“流空间”在各方面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场空间的概念与特征,流空间的基本概念、特征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海洋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且蕴含能量大,是未来能源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海洋能源中,风能和波浪能因其储量大、资源质量高等优点,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开发项目。我国近海地区的风能与波浪能资源相对较少,区域有限且易对周围环境及居民产生影响,所以推进国家能源比重转型,将海洋能源利用推进深海,是未来海洋能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型半潜式风浪联合
目前的异形柱框架-H型钢梁结构体系受到其抗侧力能力的限制,很难在高层建筑中得到推广,异形柱框架-双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是将双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应用于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
初步研究表明,川南地区寒武系内及下部发育多套烃源岩,研究区临近震旦纪-早寒武世发育的绵阳-长宁古裂陷槽南段,发育深大断裂带,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有效的运输通道。娄山关群位于寒武系顶部,沉积了巨厚的白云岩,发育多段储层,成藏条件优越。因此,川南-黔北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在将来有望成为勘探重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利用野外露头、岩石薄片、分析测试以及测井数据等基础资料,以碳酸盐岩沉积学为指导,采用野外
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工程的发展,符合现代工程的施工要求,钢管混凝土构件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和大型输电塔等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管混凝土充分利用了钢材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势,将钢材的抗拉强度高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的特点相结合,使钢管混凝土结构具备了较强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延性和优异的抗震性能等优点。同时随着钢管混凝土结构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也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