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洋石油工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部分老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这一阶段特点为采油速度低、产水量大、剩余油更加分散、措施效果变差。本论文以南海东部LYD13油田为例,对海上非均质底水油藏开发动态及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从油藏地质认识着手,利用油藏工程的方法,研究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分析油藏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通过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找出剩余油分布特征和规律,提出合理的开发技术对策。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LYD13油田主力层25油藏是非均质强的海上块状底水油藏,属滨岸相沉积,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隔夹层发育泥质含量高,受沉积韵律和微相影响隔夹层在纵向和横向上分布不均匀,油藏的孔渗条件变化范围较大,增加了油藏开发的难度。2、分析油藏投产各阶段发现,开发很快进入中高含水期,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为油藏最主要的生产时期。目前油藏特高含水油井居多。单井产液量差异大,产油量低,且递减较快。单井产量递减以调和递减及双曲偏调和为主,全油藏递减指数为0.65。油藏在2009年采取稳油控水和调整开发层位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含水率及含水上升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3、经验公式和水驱曲线法预测油藏采收率在53%~61%之间,在2009年调整开发层位后,水驱曲线预测采收率明显上升,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66%~71%。分析认为,25油藏目前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有长期水驱造成储层参数变化,渗流条件变好,多批次的滚动开发立体挖潜剩余油储量,双分支井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单井的产油能力。4、利用油田引进的Eclipse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地质和开发两个控制因素的影响。纵向上主要分布于25油藏上部储层中的L-1/3/5小层;平面分布主要位于构造的高部位、致密低渗层遮挡区、边部低洼带、井网不完善区域和直井集中部位的井间滞留区域。5、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油藏的特点、开发状况和潜力分布,提出三种开发(调整)方案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得出,在现有井网条件下,通过电潜泵提频的方式,提液25%~30%能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