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了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公路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rorana 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生态影响。分析了公路对两栖动物空间分布和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并用IBM模型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考察了两栖动物公路死亡的季节差异及影响公路死亡空间分布的景观因素。最后通过对若尔盖高寒湿地两栖动物陆地核心栖息地的分析,为若尔盖路域栖息地的管理提供依据。
1.对公路周边6个沼泽水凼群进行了调查,每个样地设置5条样线(距离公路10m、20m、50m、100m和150m)。调查表明,在繁殖季节(5月),距离公路距离对高原林蛙和倭蛙的相对数量都有显著作用,其效应明显大于其他各项栖息地环境参数。公路导致高原林蛙和倭蛙在公路周边种群密度降低,其相对数量从距离公路100m处到公路边缘一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繁殖季节,若尔盖高寒湿地的公路生态影响域大约在100-150m之间,这一距离远远大于森林栖息地中公路对两栖类的生态影响域(35-40 m)。在繁殖后期(9月),对公路周边16个草地样点的样线调查表明,公路对周边高原林蛙和倭蛙密度分布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2.二次模型的拟合表明繁殖季节高原林蛙和倭蛙在公路周边的密度分布符合钟型曲线。前人对森林公路两侧两栖类分布的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规律。我们通过基于个体的模型,模拟在了公路边缘100单位距离内的栖息地空间,栖息地环境质量呈梯度变化,动物个体在其中通过随机运动寻找适宜的栖息地。拟合结果表明,动物个体仅仅依照简单的运动规则寻找适宜栖息地,这种活动就可以导致公路周边栖息地中的动物分布曲线出现3个局部峰。公路周边两栖动物的钟型分布曲线可能仅仅是个体寻找适宜栖息地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群体分布模式。
3.在若尔盖高寒湿地,公路交通造成了大量两栖类死亡。但是公路两栖类动物死亡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5月、8月和9月死亡数量很高,而7月和10月死亡数量却很低。这种季节性差异和两栖类各个生活史阶段的迁移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景观参数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显示,距离公路1000-2000m范围内的湿草地比例对三种两栖类公路死亡概率均有很强的贡献。湿草地这一栖息地类型分类中有大量的沼泽水体,是两栖类重要的繁殖点和取食点。两栖类公路死亡概率湿草地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表明,要维持一个区域较高的两栖类种群数量,需要1000-2000m半径范围内存在大面积的湿草地。
4.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不同性别和年龄个体分布点的水体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类、年龄的两栖类分布点距离水体距离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对水体的依赖性造成的。而相同种类、年龄段的个体中,高原林蛙雌性、岷山蟾蜍亚成体和雌性的体重与分布点距水体距离有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体重更大的个体对水体的依赖性更弱。考虑到过大的陆地核心栖息地面积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以水体周边90%个体的分布区为低限确定3种两栖类的最小陆地核心栖息地。但是,在同样的水体距离-两栖类密度分布格局下,水体的面积和分形参数对最小陆地核心栖息地半径的确定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