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被广泛的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之中。从古自今,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双关语进行了研究。双关初始于文学修辞领域,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语言学家开始从句法、语义、语用甚至是认知的角度去解读双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关联理论,顺应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互补加工构建一个全新的RAC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运用于对双关生成机制的解读。关联理论(RT)、顺应论(AT)与概念整合理论(CBT)作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在对双关生成机制的解释和描述上各有优缺点。从微观方面看,RT强调交际者心理的推导机制,即交际是在明示-推理的范式下寻求最佳关联,但在就某一阐释为何具有关联性上解释不足,显得过于主观;AT则从语言的顺应观、社会观和文化观来看待交际,它认为语言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顺应与选择过程,其倾向于以动态的方式来解释和描述语言,但无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RT对言语交际规律的描述与AT对话语生成的解释和分析形成互补。从宏观方面看,CBT提出了一个概念整合认知框架,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言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它是从认知的视角来解决语言问题,而RT和AT主要是从语用的角度来解释和描述语言现象,即构成互补性。由此看来,三个理论的整合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为了弥补单个理论在识解上的不足,我们将三大理论整合,构建了一个新的关联-顺应-概念整合模型。在RAC模式下,存在于说话者心理世界的意图触发了大脑内部的两个输入空间的形成。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输入空间所需要的相关信息通过关联顺应过程在各类语境和语言结构中筛选出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匹配、跨空间映射和投射过程,双关最终形成于大脑中的合成空间。简而言之,双关语的生成就是一个为满足交际意图,寻求关联的动态性顺应的概念整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