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心脏相似,胃肠道运动依赖于电-机械耦联机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性运动建立其自发产生的慢波电位(slow wave,SW)的基础上。由于慢波电位节律恒定且起始于胃大弯侧胃底与胃体交界处,故推测此处存在与心脏窦房结作用类似的”胃电起搏区(Pacemaker area)”。正常情况下胃慢波由通过胃平滑肌下的ICC(Cajal间质细胞)网络由胃体近端向胃窦方向传导。当慢波电位异常时胃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rhythm,BER)改变将致胃电节律紊乱(Gastric Dysrhythmia),并影响胃平滑肌的收缩,使胃排空延缓胃内容物潴留。胃的部分切除术是引起慢波电位异常的因素之一,术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多伴有胃慢波节律的紊乱。目的:1、用外科干预的方式证实”胃电起搏区(pacemaker)”的存在。2、通过观察不同手术部位及测量部位与胃电紊乱程度的相互关系推测胃慢波传导的部分规律。方法:动物试验研究,18只家兔,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6只。观察在术后自然恢复过程中3日、10日、20日后胃起搏点切除组、胃体大弯侧远端楔形切除组(非胃起搏点切除组)、对照组(开关腹)近胃电起搏区及胃窦处正常慢波次数及正常慢波百分比(normal range percent,N%)。用统计学方法证明在胃不同部位胃楔形切除后胃电节律与胃基本电节律的区别。结果:根据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进一步两两比较方差分析结果:切除胃的不同部位对术后胃电节律的影响不同(P<0.05);术后胃不同部位的胃电节律不同(P<0.05);不同手术切除部位术后胃电节律恢复程度及速度不同(P<0.05);术后不同部位胃电节律恢复程度及速度不同(P<0.05);不同手术切除部位会导致术后胃不同部位的胃电节律差异(P<0.05)。结论:1、在大弯侧近端胃体与胃底交界处存在“胃电起搏区”。2、切除胃体近端与切除胃体相比,前者引发的术后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更严重且恢复更缓慢;胃窦处与胃体处相比,前者在术后发生的胃电节律紊乱的程度更严重且恢复更缓慢。3、不同部位的胃楔形切除术均可引起胃电节律紊乱,然而切除部位不同导致胃电紊乱的程度不同,这可能与ICC细胞在胃不同部位分布的数量及亚型差异相关。创新点:本实验通过胃不同部位切除使胃电节律发生改变,经最新检索查询,关于胃部分切除与胃电节律改变之间的关系,并无相关文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