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研究中国开拓新出口市场的问题,以寻求促进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有效措施。研究问题具体包括:(1)什么决定了新市场中企业的进入顺序?换言之,什么样的企业会担任先锋企业,为中国开拓新市场?(2)企业与新市场的贸易关系可以维持多久?先锋企业与跟随企业在存活率上是否存在差异?(3)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在新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如何变化?先锋企业早期所具有的垄断性优势可以维持多久?基于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指出在“异质性发现成本”、“外部性”、“机会成本”和“先行者优势”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只有能力适中的企业才会担任先锋企业的角色,太强或太弱的都将选择做跟随企业。在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二元选择模型、生存分析和多期数据的动态分析等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如下重要发现:第一,整体看来,生产力越高、出口产品越集中、并且具有与新市场相关出口经验的企业,越有可能成为先锋企业;国有企业担任先锋企业的概率远高于非国有企业。但是,当企业能力高达一定水平(例如生产规模较大、或拥有出口实力)时,生产力的作用变得不再显著,出口经验则成为更关键的决定因素。第二,在新市场中,企业的存活率整体比较低,接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进入新市场后马上就退出了。此外,在刚刚进入新市场时,先锋企业比跟随企业有着更高的存活率,这得益于他们初入之时竞争对手较少,与新市场需求者匹配成功率较高。随着跟随企业的进入,先锋企业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死亡率的增加速度快于跟随企业。第三,以市场份额衡量,新市场中多数先锋企业保持优势地位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保持垄断地位的时间则更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企业所具有“先行者优势”持续下降,但下降速率逐渐趋缓;大约3年以后,先锋企业在市场份额上所占有的优势便降为0。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的出口多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