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一直以来仅在修辞和语言学领域被研究。传统的有关隐喻的理论主要有亚里斯多德的隐喻理论,传统语言学理论,语用学理论和互动理论。近二十几年来,隐喻研究走上了多学科、多角度研究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隐喻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向,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
真正从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隐喻并将其纳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他们对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
当代隐喻认知研究出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又有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
概念隐喻植根于我们身体体验之中。人类的身体在认知领域中无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吃”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概念隐喻,而且也是人类很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然而,目前对“吃”隐喻的研究还不充分,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也在英汉与“吃”有关的隐喻上作了对比研究,但是这些分类并不尽如人意。
基于这一点,本论文把“吃”作为课题进行了研究,对比了大量的英汉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本文在前人提出的“GETTINGISEATING”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隐喻“TAKINGISEATING”。这两个概念隐喻主要从三个方面区分开来:意愿,效果和感受。即:GET是主语非主观意愿的动作,或者是导致收到有害效果的动作或者是带给主语不好感受的动作。TAKE则刚好相反,它是主语出自意愿的动作,或者是导致收到有利效果的动作或者是带给主语好的感受的动作。这篇论文从英汉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概念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发现汉语和英语有很多共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点表示与“吃”有关的隐喻主要植根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之上。同时,它们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第一,“theacquisitionoftakingistheacquisitionofeating”(意为whatistakeniswhatiseaten)不存在于英语当中。但在汉语里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第二,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在数量上要明显多于英语。而且汉语中的目标域从种类上讲要多于英语。第三,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是在不断发展的(如“吃回扣”等),相对而言,英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中。这些不同主要源于文化差异。
本论文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与“吃”有关的隐喻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研究。通过英汉两方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认知隐喻领域的相关理论:概念隐喻,特别是与“吃”有关的隐喻具有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关性。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讲,本文还将有助于更准确地处理英汉中与“吃”有关的翻译问题和英汉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