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现代建筑黏土砖微生物劣化机理与修复技术评析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京近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黏土砖砌筑的建筑大量存在于城市之中,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演变,诠释了近现代建筑风格、艺术特征。随着人们对近现代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修复工程日渐增加,这些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修复工作建立在经验和粗放修复模式上,对于劣化机理分析不准确,特别是不重视微生物劣化的影响。由于黏土砖的微生物劣化理论缺失,严重影响了近现代建筑的修复技术选择与修复效果,甚至会在修复时造成再次破坏。  根据已完工的北京地区修复实践可知,微生物劣化修复不能直接使用一般劣化修复流程,而是必须建立在正确劣化机理分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修复工程的正常进行,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近现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因此,本文以最常发生微生物劣化迹象的黏土砖砖砌体外立面作为研究主体,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黏土砖微生物劣化机理的分析与研究,二是适宜的修复技术评析及评价体系建立。  全文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相关概念进行释义,阐述论文的构成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北京近现代黏土砖历史建筑保护综述。以建筑风格的演变为线索简述了北京近现代建筑史,并介绍了北京黏土砖厂史。对近60处北京近现代黏土砖建筑的损毁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其保存现状等。最后概述了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原则与针对微生物劣化保护修复的特征要素。  第三章北京近现代建筑黏土砖微生物劣化机理分析。从微观角度证明微生物对黏土砖有侵蚀作用,总结侵蚀的微生物种类及其自身的演替规律。从微生物、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建筑形态、北京地区气候、周围植被等角度阐述微生物劣化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最后全面、系统的分析黏土砖建筑微生物劣化的机理,总结病害易发部位,归纳防治微生物劣化的基本途径。  第四章北京近现代建筑黏土砖微生物劣化修复技术研究。提出微生物劣化修复策略体系,阐述了针对微生物劣化的鉴定、检测、清洗、修复、保养等修复技术和修复步骤,并拟制了修复效果的评价体系。最后以永宁天主教堂为案例,制定针对该近现代建筑的微生物劣化修复策略。  第五章结论。对全文的论述要点进行总结,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论文的第一章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科学关于生命的研究视野,我们由此进入到了展现各种生命形式的世界中,从而得以把握生命的本质——具有特殊运作方式的物质.正是这一本质使我们
该文尝试从南越族的源流发展来研究古代岭南地区的居住建筑文化.通过研究广东古越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岭南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对居住建筑的影响,以及南越文化与中
该文是对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该文主要探讨如何使住宅建设与社会经济相协调,如何使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如何创造适宜居住的社区空间环境.在
屯溪老街的保护工作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展开的.保护工作结合中国国情,不仅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十六年来持续的保护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历史
该文作者在大量阅读对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室内声学理论专著及期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厅堂声学理论发展过程的回顾,尤其是自赛宾发现混响公式以来这一百年之内的发展,试图
论文是以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澳门城市土地利用为实践对象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澳门具有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澳门城市用地
该文主体分为四部分.文章首无阐述了高校建筑的发展沿革以及高等教育职能转变对教育空间环境的要求,归纳出当代高鹇学生生活区建筑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主要是分析研究学生村的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正面临着变革,众多的建筑院校都在进行实验性建筑设计教学探索.该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而具体地介绍了国外部分建筑院校的先进建
该论文对1980&1990年代这二十年来日本当代建筑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研究考察和分析,目的在于寻求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问题具有操作性的思想启示.在解读的过程中选取了“日本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历史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与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