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模式。那么,在既可以就地转移就业也可以异地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将会如何选择?本文从社会文化分析视角出发,探讨村落共同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选择的影响,试图发现村庄及内部各层面导致转移就业模式选择差别的因素。本文以豫北某县两个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显著不同的村庄为个案做比较研究,从村落公共生活和村落内部组织两个层面进行观察和解释。 通过对宗教活动、村落节日和“官方”活动等的分析,探析了村落公共生活的影响。除了发挥整合功能、构建并强化村民们对村落的认同,村落公共生活还是村民们印象管理的重要场合。对村落共同体的认同和对个体形象的关注相互促进,塑造了村落的竞技场和舆论场,村民们积极参与并十分在乎他们在村落中的地位和形象。这构成了村落的本土文化解释体系的一部分,影响了村民们对两种转移就业模式的评价和期待。当实现向上流动被加于异地转移就业的目的上时,由于通过异地转移就业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匮乏,村民们就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移就业。 通过对宗族和村民小组的分析,探析了村落内部组织的影响。依循血缘、地缘等先赋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是社会资本的体制化和保障方式,其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成员能够从中获得的资源的多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在历史上的凝聚强度以及在认同上的强化举措等,都影响着内部组织的共同体性质。当然,村民们对内部组织的忠诚度也是影响其资源获取的重要因素。但当村民们能够通过外部组织或制度充分获取资源时,对内部组织的需求就会下降,并削弱内部组织的共同体性质。在内部组织共同体性质较强的村落,就地转移就业意味着更少的付出;但在既不需要又不能够通过内部组织获取资源的村落,村民们则可能选择异地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