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共同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豫北两个村庄的比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模式。那么,在既可以就地转移就业也可以异地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将会如何选择?本文从社会文化分析视角出发,探讨村落共同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选择的影响,试图发现村庄及内部各层面导致转移就业模式选择差别的因素。本文以豫北某县两个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显著不同的村庄为个案做比较研究,从村落公共生活和村落内部组织两个层面进行观察和解释。  通过对宗教活动、村落节日和“官方”活动等的分析,探析了村落公共生活的影响。除了发挥整合功能、构建并强化村民们对村落的认同,村落公共生活还是村民们印象管理的重要场合。对村落共同体的认同和对个体形象的关注相互促进,塑造了村落的竞技场和舆论场,村民们积极参与并十分在乎他们在村落中的地位和形象。这构成了村落的本土文化解释体系的一部分,影响了村民们对两种转移就业模式的评价和期待。当实现向上流动被加于异地转移就业的目的上时,由于通过异地转移就业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匮乏,村民们就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移就业。  通过对宗族和村民小组的分析,探析了村落内部组织的影响。依循血缘、地缘等先赋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是社会资本的体制化和保障方式,其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成员能够从中获得的资源的多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在历史上的凝聚强度以及在认同上的强化举措等,都影响着内部组织的共同体性质。当然,村民们对内部组织的忠诚度也是影响其资源获取的重要因素。但当村民们能够通过外部组织或制度充分获取资源时,对内部组织的需求就会下降,并削弱内部组织的共同体性质。在内部组织共同体性质较强的村落,就地转移就业意味着更少的付出;但在既不需要又不能够通过内部组织获取资源的村落,村民们则可能选择异地转移就业。
其他文献
哈萨克族是亚欧草原上以游牧为主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族群。18世纪50年代中玉兹的黑宰部落和大玉兹的阿勒班、苏万部落进入现中国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州行政辖区游牧。十九世纪末黑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居民实现了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社区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前,基于社会的转
学位
本文以有主姓家族背景的水库移民村——河北省P县西水村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与西水村村干部班子变动有关的一些村庄政治重大事件的“分歧—协议分析”,重点关注50多年来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不仅创造了诸多的社会奇迹,也形成了不容忽视问题域。在令世人瞩目的数字奇迹背后,这些深受影响的亲历者的生活史本身更需要深入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试图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网络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普及,它的影响以及因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面对互联网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一些问题时,人们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所谓自我认同,是“示异”与“示同”的结合。一方面个体要表现出自我与他人的差异,突出自我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自己归类,使自己成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以获得社会
信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更会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城市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际信任状况更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