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住院期间需要经历多次、反复的疼痛刺激。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新生儿,疼痛可引发其诸多生理、行为反应,进而造成一系列近远期不良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母亲声音对新生儿形成一种积极的声音刺激,可使其心率降低,生理稳定,达到良好的行为状态。大量证据也表明,胎龄>32周的新生儿能够感知、识别出母亲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近几年,国外有学者探讨母亲声音缓解NICU患儿操作性疼痛的干预效果,但结果并不一致,而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母亲声音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操作性疼痛(静脉穿刺所致)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市两所三甲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患儿116例,采用分层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接受NICU常规操作,干预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静脉穿刺操作前至操作结束患儿恢复平静状态,持续播放该患儿母亲声音录音。采用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NIAPAS)、患儿首次啼哭开始及持续时间、首次疼痛面容开始及持续时间、心率、血氧饱和度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116例,其中对照组58例,干预组58例。结果显示:(1)静脉穿刺操作前、操作期和恢复期,干预组患儿NIAPA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脉穿刺操作前、操作期和恢复期,干预组患儿NIAPAS行为指标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穿刺操作前和操作期,干预组患儿N1APAS生理指标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患儿首次啼哭开始时间晚于对照组,首次啼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患儿首次疼痛面容开始时间晚于对照组,首次疼痛面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组患儿恢复期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前和操作期两组患儿心率无显著性差异;(7)干预组患儿操作前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期和恢复期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母亲声音可缓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静脉穿刺所致疼痛,在临床实践中可行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