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因果关系含义——引起与被引起——在历史上、在不同的领域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不同的领域中,因果关系还是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因果概念有一个比较自由的使用空间,人们既可以在日常语言的层面上使用因果概念,也可以寻求动机因果,或者使用覆盖率模式进行因果解释。基于这样的一般性讨论,通过深入研读经典文本,本文对唯物史观中的因果解释模式形成如下理解:一、在引起与被引起的通常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构成人类历史的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生产力之所以是诸要素的最必要原因是由诸要素的必要性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的首要的必要条件。同时,马克思通过建筑的隐喻说明了生产力对其他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力作为原因的充分性。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力对人类历史具有决定性。不能简单地将上述两方面合并起来,断定生产力对人类历史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因为这两点所依据的方法论思路是不同的,不可知性地合并。二、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宏观的、总体的解释具有不可量化的、抽象的特征。按马克思的理解,物质生产活动的确是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加以指明的,其含义应当是经济现象可以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但是生产方式的本性,即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应这一“铁的必然性”,是定性的必然性,而不是定量的必然性,因而只能定性地理解,不能企图进行量化。三、至于与诸要素共同构成人类历史的人的这个方面,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总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不是泛泛的人性理论。针对唯心主义抽象地发挥人的能动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现实的个人的条件性。参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他们强调了迄今为止的历史中个人的受制约性。四、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从覆盖率式的因果解释出发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释以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例如,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一般规律,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作为初始条件,结合两者可以说明社会主义。五、动机因果解释也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释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人物是阶级的代言人,其动机表面上是个人的思维活动,实际上是整个阶级的观念。这样,在具体解释历史的时候,经济作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和历史人物的动机原因就不是不相容的了,而是一致的了。在某些时候,他们也“重演”了历史人物特有的情绪、企图等内心的活动。当然,这不是随意的想象,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对他的思想活动进行合理的推测。六、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的解释看成是一个历史研究纲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核心,它与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主体部分,其他相关理论构成外围。这个研究纲领是不断演化的,或者是对核心理论的修改、完善,或者是在核心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现实历史过程,丰富和发展外围理论。依据上述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我们就能够重新评估历史上若干种主要的对唯物史观的解读模式的得失利弊。在对核心理论的解读方面,我们分别从要素角度和人的角度进行考察。关于构成历史的要素角度,我们选取了对唯物史观的机械论解读、结构性解读、功能性解读和借助于复杂性理论等自然科学观念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关于历史中的人的角度,我们选取了普列汉诺夫、卢卡奇、马尔库塞、萨特和哈贝马斯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在对外围理论的发展方面,我们以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工作为讨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