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中央政府首次要求严把土地和信贷两道闸门。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起,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按照一般的理论和实践,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不在其中。实践证明,土地调控确实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还缺乏理论依据,其定位包括目标、内容和手段等到底是什么还不很清楚。本文以我国土地调控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阐述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效性,研究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质和特性、主要目标和内容、主要手段和基本条件等,总结了土地调控的主要成效,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中央之所以把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关键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问题有关。尤其是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我国实行的土地公有制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划计划管理等,为政府有效调控土地供应奠定了重要基础;现有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调控作用有限,为土地调控留下了空间;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多是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必须“以行政的一手对付行政的另一手”。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具有可能性。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土地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和完善,对土地供应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适时、适度地干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等,最终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中,土地调控大有可为。只要恰当运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结构调整、促进充分就业。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为此建议:进一步健全规划体系,发挥好土地规划的“龙头”作用;调整完善土地税收,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切实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从源头上把好土地供应关口;大力探索创新,加强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发挥好计划的调节作用;完善相关土地政策,用好的政策正确引导用地;健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完善土地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