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基本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行政化管理的体制,形成“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不仅耗费了大量的高校办学经费,而且其服务模式和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沉重负担。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后勤运作效率低下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并一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启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显著提高了后勤组织的服务效率,取得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特殊的教育属性以及传统后勤组织与高校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社会化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如何正确处理公益性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如何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难题的困扰。以至于改革八年,我国高校后勤产权制度与社会化改革之初相比没有出现质的变化,由此带来了组织治理行政化、激励约束弱化等问题,是社会化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出现走回头路现象的主要原因,深化改革必然要走产权创新之路。
本研究从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运作效率入手,回顾了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校后勤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认为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激励性制度,以促进绩效,其核心内容是调整产权关系,构建有效的产权安排。因此,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急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体现为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高校后勤的产品属性、产权制度选择进行了理论推导,重点探讨了高校后勤产权改革的主要模式,并将其归纳为甲乙协议模式、独立法人模式、完全社会化模式、区域集团化模式以及BOT模式五种类型,分析了公立高校后勤改革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A大学采用甲乙协议模式改革后勤的实际,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A大学后勤产权改革的效果从经济效益、发展能力、内部运营、消费者满意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后勤产权改革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后勤运作效率。最后,阐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产权改革的主流模式的观点,探讨了促进我国高校后勤产权改革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