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本思想已深深的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中,譬如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18世纪的西欧社会,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等吹响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号角,日后更是具有了超过一国的普遍意义。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性范畴才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其站在实践的高度上,从经济层面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从抽象的思辨的意识形态领域考察人民的历史地位,从而与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界限。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非常重视人民性这一美学的重要原则,并将其置于文艺创作的多元化语境下,不断予以现实的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思想是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整体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阐释,这一基本原则完全没有因为实践的推进而加以抛弃或改变。在阶段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思想在苏俄时期和当代中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与发展。列宁的文艺人民性思想吸收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合理思想成果,结合了不断发展的实践条件,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当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人民为导向”的话语体系,指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这些阶段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不断连续向前发展的过程。虽然中间有暂时的退回与阻滞,但很快就实现文艺人民性的复归。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断然不可孤立的进行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学界曾一直对人民性概念的内涵颇有争议,或混淆了人民概念,或将其与民族性、真实性、党性、人性等范畴混为一谈,不仅未能掌握其内涵,而且造成实践上文艺脱离人民的窘境,文艺发展遭到严重阻碍。因此,辨明人民性相关概念,弄清人民性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文艺人民性思想至关重要。但必须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新发展的同时,却也面临着种种实践上的困境,对于以人民为导向的话语体系的建立形成严重阻碍。一方面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而带来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譬如分工仍然存在,便难以消除文艺脱离人民的根源,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而造成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文艺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识不够甚至完全漠视,而造成了种种文艺脱离人民的困境,比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社会效益,对于文艺人民性范畴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以及盲目崇拜西方文艺思潮而弃马克思主义于一边。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导向。只有处理好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人民文艺、表现历史人物与表现普通群众、发挥创作个性与满足人民需要、表现人民生活与反映社会本质、力求通俗化与力拒庸俗化等几对关系,才能真正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