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的主要功能在于表达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观点、态度等,所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诗人或词人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来实现其主观性,即使之主观化,而诗人或词人的主观性也构成了诗词意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对诗词作者的主观性的解读同样关乎翻译的成败。 本文以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探讨翻译中的主观性以及主观化问题。本研究具体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如何体现词作者李清照的主观性?(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三种英译本是如何处理词作者的主观性的?(3)如何评价《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三种英译本? 本研究首先从视角、情感和认知情态三个维度分析了词中词人的主观性及其主观化,然后,沿着这三个维度,对该词的十三种英译本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第一,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词作者的主观性主要通过以下词汇和语法来体现:视角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线性排列,“试问卷帘人”中的时态,以及“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和“知否,知否?”中所蕴含的指示体现;情感通过“疏”、“骤”、“浓”、“却”、“肥”和“瘦”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体现;认知情态体通过情态动词“试问”,“应是”以及语气“知否,知否?”体现。 第二,通过对比《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十三种译本,我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会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性,而无法做到主观化的完全对等。但是好的译本会尽量避免译者主观性,试图重构词作者的主观性。 第三,在重构词作者主观性上,总体来说,茅于美、徐忠杰和杨宪益等人的译本更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