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生生不息。尽管诸多学者承认神话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相比西方文学对于希腊、罗马神话世代相传的“重述”传统,中国文学对于神话的吸纳却寥寥无几。仅有为数不多的神话故事与人物形象幸运地“躲”过了历史化的流变,被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故事与人物“原型”保存了下来,这也为中国现当代作家“重述”神话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素材。所谓“重写型小说”,指的是现代文学小说史上存在着一种极为常见的创作现象——“重写”.: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情节、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被反复摹写,由此形成了“重写型”小说类型。神话重写型小说,即是以神话为题材的“重写型小说”。而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重写型小说中,有关“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两则神话故事(为便于论述,以下简称为“射日—奔月”故事)的重写文本最为突出,可谓此一小说类型的典范。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鲁迅的《奔月》开始,加之20世纪中期邓充闾的《奔月》和谭正璧的《奔月之后》,以至当下李洱的《遗忘》和叶兆言的《后羿》,中国现代小说家对于这一神话故事的关注显然倾注了莫大的创作热情。而“射日—奔月”神话也一再获得作家们的偏爱,进而形成了某种“互文性”的效应。第一章从“射日—奔月”神话原型出发,重点分析“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这两则古代神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第二章从“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的故事形式入手,探讨“射日—奔月”神话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改写的形式策略,进而展现作者对于“神性”和“人性”的思考。第三章从“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展示了后羿和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中的流变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于“神性”的解构和对于“人性”的彰显。第四章从“射日—奔月”神话重写型小说的叙述笔法入手,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内涵三个不同层面的阐释,反映出作家借由“射日—奔月”神话重述对“人”的内涵进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