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纳米金颗粒(Au NPs)对蓝光和白光有机发光器件(OLED)电致发光(EL)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发光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以单纯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蓝光材料DMAC-DPS(B)为发光层的蓝光OLED,研究了 Au NPs置于器件中不同位置和不同浓度的Au NPs对器件EL特性的影响。通过比较Au NPs置于铟锡氧化物(ITO)和空穴注入层PEDOT:PSS之间的A/P器件、Au NPs溶液和PEDOT:PSS以1:2的体积比混合作为空穴注入层的A-2P器件和没有引入Au NPs的W/A器件,结果表明引入Au NPs产生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能够提升载流子的运输、增强激子的辐射衰减从而实现器件EL性能的提升;另外,A/P器件性能优于A-2P器件,表明Au NPs的LSPR效应需要在激子和Au NPs的有效距离内才能对器件的EL特性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还构造了发光层结构为TADF绿光材料4CzIPN(G)/超薄的磷光红色材料Ir(piq)2(acac)(R)/TADF蓝光材料DMAC-DPS(B)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WOLED),并将Au NPs置于阳极和空穴注入层PEDOT:PSS之间(A/P结构),利用Au NPs的LSPR效应制备高质量的WOLED。研究了 Au NPs的LSPR效应和发光层各材料的厚度对WOLED的EL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各材料的发光层厚度对WOLED的EL特性有关键性的影响。通过优化红、绿、蓝三种材料的厚度,发现使用简单的发光层结构G(15纳米(nm))/R(0.3 nm)/B(15 nm)和Au NPs,能够实现发光效率和显色指数(CRI)之间的平衡,其最大功率效率(PE),外部量子效率(EQE)和显色指数(CRI)分别达到11.73 lm/w,10.51%and 94,明显优于不包含 Au NPs 的 WOLED(其 PE,EQE 和 CRI 分别为 6.86 lm/w,4.7%,80)。此外,研究了有/无Au NPs的LSPR效应下的WOLED发光层的激子衰减动力学,包括瞬态荧光(PF),延迟荧光(DF)和磷光(PH)及能量转移。结果表明G(15 nm)/R(0.3 nm)/B(15 nm)简单结构发光层能够实现较高的CRI,是因为Au NPs的LSPR效应通过增强发光层中激子的能量转移,使得在波长为475nm和550nm处的激子衰减寿命大幅缩短,从而大幅增强绿光和红光发射。尤其是在引入Au NPs后,波长550nm处的荧光效率(包括PF和DF)几乎增加了一倍,对于发光层G(15 nm)/B(15 nm)和G(15 nm)/R(0.3 nm)/B(15 nm)而言,分别从23.85%和15.22%增加到49.82%和28.86%。本研究研发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基于单纯的TADF、磷光发光材料和Au NPs的高质量WO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