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城市是当今世界各国主张的城市发展方向,也是各业界为之努力的目标。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城市增长、城市交通以及不断丛生的城市矛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倡导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的背景下,住区规划的目标应有利于减少居民不必要的远距离出行、有利于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出行方式。我国的住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建设,且主要以“新城住区开发”和“老城住区重构”两种形式并列进行,而过于快速化且缺乏可持续思考的住区建设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街区尺度过大、边界空间封闭化、公共空间体系缺失、与城市结构脱离以及与城市交通缺乏有机衔接等。近年来,虽已有国外TOD、公交社区等理论的引入,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人口、城市规模等各方面的原因,这部分理论在我国住区建设实践中并未能真正“落地”。也有国内学者从居住街区尺度、与城市缺少有效互动等角度进行了有益探讨,但是对于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的住区布局尚较欠缺系统性研究。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提出“住区的布局形态能够对居民的出行方式起到重要影响”,并结合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实证研究、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我国住区布局形态的演变、影响居民出行主要要素的认知与分析的基础上,从“住区功能结构和布局”、“住区道路网系统”、“住区公共空间的营建”三个层面研究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布局形态。 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与住区和城市交通关联的规划理论进行梳理,从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时期、后工业革命时期和当代可持续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来认知“居住与交通”的紧密关系。然后,论文概述了建国后我国住区布局形态的演变,指出我国住区建设中尚缺乏“住区与城市交通的整合研究”。之后,论文通过对影响居民出行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研究,归纳出影响居民低碳出行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形态、道路网络结构以及交通政策等。 论文的第二部分为重要研究部分。 层面一:在对传统模式住区功能构成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基于“复合紧凑可达”功能构成的低碳出行的住区功能结构组织,包括公共设施的配置模式,之后,结合案例分析从功能平衡式、与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式两大类别具体探讨了利于居民低碳出行的住区功能布局方式。 层面二:论文从住区路网模式、路网划分的街区单元尺度和慢行交通系统三方面对研究对象加以探讨,具体包括低碳出行住区路网模式所需具备的主要特征、低碳出行小尺度居住街区的适宜尺寸建议与具体布局方式、住区慢行系统的改善与规划等。 层面三:论文从住区街道宜居性、友好边界空间、居住街区内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公共空间网络四方面做了利于低碳出行的住区公共空间与出行环境的具体探究。 论文在结语部分对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完善公共交通层级化建设”等作用要素的重要性,最后强调“将低碳交通与住区布局形态有机整合”才可更有利于居民的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