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成人淋巴瘤的一半,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主要以化疗为主。美罗华联合化疗方案显著提高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R-CHOP方案被认为是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即便是应用标准方案,最终仍有将近40%的患者会复发进展。因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因学研究、基因组学分析为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明确肿瘤相关基因是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少包含遗传和表观遗传两个层面的调控,包括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且表观遗传似乎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表观遗传现象在多种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被明确,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等。研究证实RAS相关区域家族6基因(RASSF6)是一种抑癌基因,RASSF6的表达可以通过与K-Ras结合,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且可通过激活JNK信号通路组织细胞周期进展;另外可通过激活caspase通路和其他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研究显示在儿童白血病、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出现RASSF6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现象,甲基化是导致RASSF6基因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RASSF6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通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CR,QRT-PCR)的方法验证RASSF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样本资料的关系,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应用MSP方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RASSF6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2应用QRT-PCR方法检测对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的RASSF6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3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RASSF6基因启动子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8.6%(17/35)和14.3%(5/3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组分析发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RASSF6甲基化与Ki-67、LDH、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结外累及、A/B症状、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origin,GCB)或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origin,Non-GCB)、β2微球蛋白、骨髓累及、IPI均无关(P>0.05)。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的mRNA表达量为0.0415±0.0287,显著低于健康人mRNA的表达量0.0634±0.0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组分析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患者的IPI、Ki-67、结外累及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LDH、A/B症状、GCB或Non-GCB、β2微球蛋白、骨髓累及、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中RASSF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的mRNA表达量为0.0306±0.0256,甲基化阴性的mRNA相对表达量平均为0.0518±0.0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健康人,这表明RASSF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机制之一。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健方法:康人,这表明RASSF6基因可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其mRNA表达呈负相关,提示RASSF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mRNA表达减低的原因之一。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RASSF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患者的Ki-67、LDH、临床分期相关,这说明RASSF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可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侵袭性及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