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术前利用3D模型模拟手术并设计精准置钉方案,手术前麻醉下参照3D模型运用正骨手法对寰枢椎脱位(AAD)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术中参照模拟的手术方案和3D实物模型对AAD患者行后路椎弓根置钉手术治疗,并与普通行后路手术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收集相关的临床数据,探讨正骨手法与3D模型在AAD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方案。 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寰枢椎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在正骨手法与3D模型辅助下行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共20例,年龄18~75岁,平均(42.200±15.361)岁;B采用3D模型辅助下行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共20例,年龄18~73岁,平均(45.850±16.532)岁;C组采用常规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共20例,年龄18~70岁,平均(45.000±15.741)岁。通过比较三组手术中的置钉效果(置钉准确性、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效果(术前寰齿间距ADI、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S),以及术后临床疗效(术后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收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临床结论。 结果:1.围手术期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进行对照研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两两对比研究显示:A组围手术期效果最佳,C组效果最差。2.置钉效果评价,三组患者均置入40枚椎弓根螺钉,同过三组对比研究,A组与B组置钉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组间两两比较,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置钉效果基本相同,优于C组。3.复位效果评价,各组ADI和VBLADS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DI和VBLADS三组间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B和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组较术前均明显复位,三组间B组和C组复位效果基本相同,且均较A复位效果差。4.VAS评分,术后三组组间及组间两两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组内术前与术后及组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明显缓解颈肩部疼痛,且三组效果基本相同,不具有明显差异性。5.JOA神经功能评分,各组组内术前与术后及组内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提高神经功能,但B组与C组的效果基本相同,且均较A差。6.脊髓损伤ASIA分级,各组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三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A组与B组、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与C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种手术方式均能有助于神经损伤修复,但B组与C组的效果基本相同,且均较A差。 结论:1.正骨手法可以提高术中复位效果,解除神经压迫,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创造机会,即达到了“有效的复位即是最好的减压”的效果;2.术前利用3D模型模拟置钉、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参考模拟手术经验及对照3D模型的进钉点、进钉角度进行手术置钉,可以有效提高置钉效果;3.手术开始前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并结合3D模型辅助下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和透视次数,提高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