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应用较长时间的历史资料,探讨了我国白姑鱼渔场的时空格局和数量分布,并从饵料浮游动物出发,研究了部分海域饵料浮游和白姑鱼渔场的关系。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Houttuyn))是石首鱼科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
根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年~1982年这12年间的白姑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渤海白姑鱼的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白姑鱼可以分为两个种群。其中黄渤海种群越冬场主要在黄海中部34°00′N以北的水域。每年3-4月,鱼群陆续进入山东半岛的乳山沿海、渤海各海湾、黄海北部沿岸和海州湾产卵。栖息在渤海的白姑鱼9月-11月在渤海中部索饵,形成越冬群体,11月后绕过成山头向越冬场洄游,12月至1月到达越冬场。东黄海种群越冬场主要是在东海外海和南部近海。每年3-4月外海白姑鱼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在舟山渔场,这部分鱼群与从东海中南部近海北上的产卵群体汇合,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水域产卵。到了5月,在浙江北部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月-8月,索饵群体经过长江口北上黄海南部近海,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此后,索饵场的白姑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另外,在东海中南部近海越冬群体,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海湾,河口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我国东黄渤海白姑鱼渔场一共有三类,即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春季东海沿海水域;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夏季的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近海;越冬场渔场有两个,北部越冬场在冬季的东黄海外海,南部越冬场主要集中在东海南部近海。自1978年后,东海白姑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黄渤海区。通过对不同渔场白姑鱼产量对整个渔场产量贡献的分布格局分析显示,东海白姑鱼主要渔汛位于长江口附近(5-9月),黄渤海的渔汛位于黄海北部近海和渤海中央(11月)。在渔汛时,白姑鱼渔场中的鱼群密集,产量集中,是捕捞白姑鱼的理想渔场。1971-1982年白姑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因此本文有关白姑鱼渔场特征、渔汛时间和渔场贡献率分布格局模式等重要结论对现今白姑鱼渔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于长江口渔场是东海白姑鱼主要的产卵场和索饵场,需要对长江口渔场白姑鱼的饵料环境进行分析。十足类是白姑鱼的重要饵料生物,所以本文选取了十足类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的季节变化、水团对丰度分布的影响、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以及其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十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主要受盐度影响。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0.42 ind/m3),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羽状锋(122°40’~123°30′E)处,冬季丰度最低(0.004 ind/m3)。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夏季,中型莹虾的贡献率(0.97)远大于细螯虾(0.12)。中型莹虾平均丰度夏季最高(8.93 ind/m3),春季为0.28 ind/m3,秋季为0.14 ind/m3,冬季最低(0.005 ind/m3)。细螯虾在春季平均丰度0.11 ind/m3,夏季0.67 ind/m3,秋季0.13 ind/m3,冬季0.004 ind/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