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不符合语言标准和习惯”的“中式英语”不同,“中国英语”已被广泛接受为英语的地域变体之一,学术界对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和界定已基本有所定论。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英语’的界定与特质”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英语’与文化交流”两个方面,直接从英语语言学层面研究“中国英语”在传媒新闻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据,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就国内外新闻传媒报道中使用的“中国英语”的词汇和句法进行了特质剖析。就词法而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英语新闻传媒,“中国英语”的词汇所指主要包括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类词语”、“社会新词”、“政治经济术语”等,其多数以“拼音拼写、拼音拼写加注释、中文字面形式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等形式出现。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新闻传媒对于“中国英语”的运用也存有差异。首先,国外新闻报道对“中国英语”词汇存在采用直译加对应词的方式;其次,国外新闻传媒更倾向于采用拼音或字面直译来使用“中国英语”。相比之下,我国的英文传媒则相应谨慎,在表达之时虽然已经提倡异化翻译,但是程度仍比不上外国媒体。在句法层面,“中国英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新闻传媒之中,在国外新闻内也时有所见,只是此类句法结构更多出现在以中国为背景的新闻报道之中,而国内英语新闻的句式则普遍带有“中国英语”的句法特征。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通过翻译而呈现的“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和发扬光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而文本的“不可译性”也促成了“中国英语”在翻译过程中的产生。由翻译而生成的“中国英语”不仅具有重要的语言意义,更具有文化价值的显著性和重要性。为此,本文认为,“中国英语”词汇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英语”出现于我国传媒新闻领域时应该在融合国内外传媒采取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文化层面的高度灵活采取归化或异化方式,使原语和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等效,从而使“中国英语”具有更广泛的可接受性。不容忽视的是,国内外新闻传媒中仍存在“中国英语”随意翻译的现象,同一词语在不同新闻内会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翻译规范性严重缺失。就“中国英语”的句法特征而言,相关研究关注不多,尤其缺乏严肃的描述性研究。“中国英语”要真正走向世界,不仅要注重其规范性,更要从文化感染力上下功夫,以求实现最佳效果的跨文化交流。